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季度盤點


秋,九月,我開始了這個"悠然見南山"網誌,一轉眼,剛三個月了!

多謝我的新知舊友,給我無限的支持。你們的留言、私人電郵和口頭鼓勵,都給了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短短三個月,竟也塗寫了超過40篇文字。

2010快要隱入歷史,2011正要閃亮登場,親愛的朋友,無論回顧和前瞻,我都希望你們能天天"面帶微笑,思想青春" (借用老友ID智慧之言)。

2011年初,再見南山下!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節慶疲勞


每年從12月開始,我家便忙開了,一直要到農曆新年過後,才能稍稍靜下來。

其實,12月開始,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會忙碌起來,因為佳節接二連三也: 冬至、聖誕、新曆年、舊曆年,光是應付這些節慶,已經夠忙的了,但我家還要外加三個生日及一個結婚周年,高興歸高興,但真是會把人忙得暈頭轉向,怎一個倦字了得!

不知什麼原因,一天雖然仍然有24小時,但我老覺得,近年,時間的步伐好像比前快了。而退休後,心態改變,很想放慢脚步,優遊渡日。所以年底那種忙亂,很有點受不了。加上活了這一把年紀,過節搞搞新意思的點子越來越缺乏,慶祝活動缺乏驚喜,便不免興趣缺缺了。

這大概就是老態了!怕煩、怕亂、怕急、怕重複、怕缺乏新意....我老在想,不如把這些節慶和生日的慶祝活動,全部集中舉行,一日搞掂,豈不方便,可是多年都未能實行!原因?未能免俗也!

有時,為了逃避節慶的忙亂和平淡感,在大時大節,我情願選擇去旅行。旅行其實也是忙亂的,但好處是,去的地方是新鮮的,就算舊地重遊,但隔了一段時日,總會有新發現,或有點不同之處。在異地,與老朋友相聚,感覺特別温馨,分別了一段時間,又有了很多新話題、新驚喜...

年輕時,聽別人說避年、避壽,很有點莫明其妙,那麽好玩的日子,為什麼要避,簡直是矯情,現在,終於明白了。所以,真的,做人,別輕易批判別人!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人生多憾事,快樂在當下


以前我的一位舊上司,常愛說 "人生多憾事",說時,眼神迷惘,一臉無可奈何。我那時還年輕,人忙心忙,加上性格樂觀,總覺得前路充滿可能性,今日錯過,明日可以重來,所以對人生多憾事一語,並未留神。如今細想,才自覺慧根淺,性魯鈍。原來舊上司一早已看破了人生,只是我幼稚愚魯,才那麼終日興合合。

活了一把年紀,才真的醒覺,這世界原來真的充滿遺憾,沒法Perfect!

良辰美景虛設,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以為終於遇上知心人,却因為種種原因,最後還是在人生路上孤身走我路。以為佳偶天成,從此快樂地在一起生活,誰知波瀾驟起,佳偶最後演變為怨偶。膝下無兒是遺憾,但兒女繞膝吧,結果不知什麼原因,最終關係冷漠,甚至父子成仇。父慈子孝當然有,但不知招惹了誰,就是不讓圓圓滿滿....

看穿了也有看穿的好,愛情、家庭,任你如何肝腸寸斷、椎心泣血、苦苦掙扎力求完美,就是不得!工作、事業上任你如何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戰死沙場,還是達不到心中的完美要求,那麼還可以做什麼?

旣然世事無法圓滿,充滿遺憾,就要學習苦中作樂。不要等什麼天時、地利、人和,假若三者永遠不齊,不動乎?好天時,享受好空氣、好陽光。好地利,就欣賞好山好水好風光。有人和,便全身投入,感受和諧的氣氛。半杯水哲學可行,三分之一的美好,也應好好善用。

快樂在當下!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相遇南山下


自退休後,早上起來的第一個日程,便是在屋苑範圍,找一塊清淨地,伸展四肢,打打還不太純熟的太極招式。
老實說,一大清早的,我比較喜歡一個人獨處,不用開口說話,只想想當天要做的事,鍛鍊一下身體,便可。
但是,屋苑內另有一組人,也在作晨早運動,不知在什麼情況下,竟然談開了,於是我這一顆孤獨小行星,身不由己的便被引力吸進了銀河系,成為其中一員。

我們這班晨運之友,最年輕的,都超過五十了,年紀最大的,已經80以上,其中一位,那時剛交70歲。香港法例有定,70歲的老人家,每月可領“生果金”。我認識的這幾位老人家,生活環境還算優裕,所以這生果金,便成為了她們 的“飲茶之資”。這位苑友初領生果金,我們便起哄要她“請飲茶”。

那時,我們常戲稱自己為 “悠然之殘花”或 “悠然之草”,其後決定每月一聚,要取個順口的名字,便忽然變身為“悠然之花”了。因為女子都愛花,於是各選一花為名。最初只有八朵花,分別為牡丹、萬壽菊、蝴蝶蘭、紅梅花、紫丁香、油菜花、向日葵和金百合。我還乘機亂翻書,找來詠花詩,為每一朵花抄來一首詩。後來大概看來好玩,於是陸續有人加入,其後增加的有艶紫荊、玉堂春、千日紅和鬱金香等,合共十二人。聚餐的時候,剛好一桌,所以也就暫停招收新人了。

除了每月聚餐外,我們也會結伴學書法,興起的時候,唸唸唐詩,聽聽南音,或作短程旅行....十二人中,除年齡不同外,大家的教育和成長背景都不同,但活到這一把年紀,自然都有點生活智慧。我就從她們的談話中,學到烹飪祕訣、婆媳關係、湊孫經驗....。雖然有些內容,暫時未有用武之地,但這些生活經驗,却是從來無人開班教授的呢!

轉眼間,悠然之花在南山下相遇至今,已見過三十次月圓月缺了。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飲和食德--回憶和想像


有朋友在拍攝飲食節目,這次介紹的是圍村盤菜,說是那老板做盤菜很有熱誠,味道也好,還把我和幾個朋友一起拉了去分享她的新發現,去了才知道吃的是圍村九砵菜。菜肴共有九款之多,菜單太長,我這飲食門外漢只記得有神仙鴨、炸門鱔、芋頭炆鮮豬肉、雞汁燴冬菇、菠蘿子羌、雞鴨飯...。餐後,舌底香、濃、肥美之餘韻,久久不散,直忘了當日攝氏十度以下的寒意。

近年,(也許不單是近年,只是因為我一向沒有注意)有關飲食的著作和媒體製作的飲食節目,簡直是舖天蓋地,無孔不入。有時,終於能坐下來看看電視節目,把遙控器由免費台按到收費電視,十幾個頻道,都好像在播烹飪節目,語言也許不同,所處理的食材也各異,但相同的是,節目都是為口腹之欲服務。

我乃凡人,也有平凡人的味覺,也有喜歡的、難忘的美食,例如母親大人煮的八寶辣醬、蘿蔔絲鯽魚湯、黃魚羹...雖都是些平常菜式,很多地方都可以嚐到,但因為是個人回憶,回憶會美化現實,自母親大人辭世後,也曾有機會在其他地方,吃到這些家常菜,但,就是對不上味蕾的回憶。

我也喜歡看寫飲食的文章: 隨園食單,紅樓夢內的家宴,林文月的飲膳札記...在這些作者的筆下,飲食變了文學和文化,由於飲食之美的想像一定優於飯桌上的真材實料,所以試過後,也覺得不是那回事。

由於回憶和想像都無法在現實生活中重現,故我對飲食要求回歸基本:只要求食材乾淨、新鮮,保持本色本味,不要加太多味料便可。對飲食的意義也很原始:有足夠營養,能製造能量,維持人體活動需要...餘偕不强求、不追求。

唯一追求的是與親人、友好在飯桌上談談笑笑,或淺斟低酌。對我來說,親情、友情是生命能量的來源,桌上食物只是助燃劑而已。追求美食的美食家看見這女子對飲食的要求,一定會大嘆夏蟲不可以語冰矣!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雁過留聲


主修歷史的老朋友,最近在寫迷你自傳,她說不打算大量印發,只想印小量,在友儕間交換分享。她對這迷你自傳的看法非常有"歷史感"!她說,迷你自傳雖然只紀錄一些個人在這特定的時空內的一些生活記事,但,雁過留聲,這聲,便是滾滾歷史長河的一部份....

五十多年來, 從我懂得寫字開始,便未曾稍停塗寫:日記、隨筆文章、個人記事、書信交流...從來沒有自省過為何寫過不停。但雁過留聲四字,却使我意識到,在我的潛意識中,大概也想留下一點個人的記憶和足跡,也想在這塵世中留下一點我們這一代曾經生活過的聲、影、痕跡。

有時老朋友相聚,總會忍不住談往事,談經歷... 之所以有這許多傾訴、交流,其實也只想讓別人知道;我們在人生路上做過的一些事和感受過的生活而已。

說真的,我們都是平凡的人,但在這特定的時空中,若能留下點點滴滴的生活經歷和細節,却都是是獨特的。因為我們的生活與上一代不同,與下一代更不可能相同,那麼,這便是我們這一代的獨特性了。

我很愛閱讀和聆聽同齡人的故事和經歷,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只是,我的大都份同齡朋友都是惜字如金,難得開口,使我常生若有所失之感。

我很贊回我那位有歷史感老友的想法,我們的經歷,不單是個人歷史,也是時代的歷史。歷史的長河,是由人的所作所為匯聚而成的,我們雖然渺小,但仍然可以為歷史填充一點脈絡,補充一點細節呢!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臨老學吹打(二)


上鋼琴課前,由於對上課地點很陌生,所以在開課之前,抽空先去探察上課地點!

雖然一早已知那琴行叫X苗,但直至見到門面,才醒覺這是一間專為小童而設的音樂教室,心中不禁升起一陣尷尬:搞錯呀!同D黃毛丫頭齊齊上課?但回心一想,我報的可是大學辦的成人教育,無理由會同D娃娃一齊上堂喎?!

終於到了上課日,清一色的女生,十個學生當中也有三、四人看來像我那種年紀,但人數最多的,是年齡介乎二十歲尾三十歲頭的那個年齡組。我舒了一口氣,總之不是同"靚仔靚妹"一齊上課,便可以了。

琴Miss是個戴假眼睫毛,穿毛毛靴的女子,與我心目中的琴先生形像有點不同。但這我可不怎麼在意,反正她能教懂我彈琴便可以了。

學了三數星期,我已開始有"事非經過不知難"之嘆:想想看,坐在鋼琴前,雙眼望着"豆豉",左右手彈着不同音符,一小節未完,眼睛已經要瞟着下一小節了,心中還要默默的數拍子,不手忙脚亂才怪呢!不!還未輪到雙脚呢!

這一學,使我對懂得彈鋼琴、玩音樂的人,十分敬佩,他們要一心多用,不是人人都得!他日,若有細路賴皮不肯練琴,我想我也不會深責,原來學音樂是真的難呢!

但無可否認的是,當你全神貫注,克服困難,毫無錯誤的完成一首練習曲,心中是會冉冉昇起一陣小小的滿足感的!

這年頭,求的也許就是這越來越難得的心靈滿足感吧!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臨老學吹打(一)


家中有一座沉默了超過十年的舊鋼琴,雖幾經搬遷,只要稍為調較,琴音便恢復清脆悅耳。

看着它十多年來沒有機會發聲,心中很為它委屈。想起它初臨我家,真是萬千寵愛在一身,家中兩雙不安定的小手都熱情的撫摸過它,叮叮咚咚的曾經風光過。但自小主人們長大離家,它便受盡冷落了。它的唯一的用處便是在琴頂展覽照片,放在廳中展示歷史。

我在想:那麼好的鋼琴,放着真可惜,我也有一雙手,也可以學彈琴呀!這樣做,不但可以使鋼琴再次發聲,還可讓家中有點樂音,增加一點熱鬧。但如此這般的却想了很久,還是沒有勇氣開始!因為這不就是中國人最愛取笑的,臨老學吹打嗎?

前陣子,忽見有大學辦的校外課程,開設鋼琴初級班,如果年紀在五十歲以上的,學費還可以打折扣。我心想,這不就是鼓勵長者學音樂嗎?可見吾道不孤。

於是我硬着頭皮,厚着面皮,大無畏的踏進校外課程的報名處,並開始了 "Mary had a little lamb"的訓練。

我後來才知道,我是那課程第一個報名的人!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身外物



身外物越多越累贅,尤其香港地,寸金尺土,東西多,沒有地方安放,看着都心煩。所以如何處理身外物,常在我腦中盤旋。

我常愛强調物盡其用,如果別人有用,我實在很樂意轉送。但人性是,東西得來太易,未必珍惜,結果仍然是浪費。

至於全部丟棄,却對大自然的資源及環境不公平,心中會產生內疚感。

只是,人身有限,世事多變,如果一旦與世界說再見,自己的身外物却成了別人的負担,那却非我所願!我仍然相信,如果可以,自己的事應該自己負責到底!不過,世事難料,有誰說得準自己一定能做到呢!也許到時不知道是誰,求其僱一輛小貨車,把這些身外物,一股腦兒送去垃圾堆填區,還不是一樣廢棄。

我總覺得,對人、對物,都應該有一份情,有一份責任感。不經思索的拋棄,實在有點對不起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或是擁有過的他人、他物。所以,近年常想着把身外物好好處理。這也許是對別人、對後人最大的幫助。

人會成為過去,物件何尚不是。在我們短短幾+年的生活經驗中,多少東西已經變成過去式。打字機的的、得聲,久已不聞。郵簡已是歷史名詞,女皇頭的郵票回歸不久後,便已成為廢票。電腦成為主要通訊工具後,信紙、信封、賀咭都幾乎無用武之地矣!家中的原稿紙、有孔的電腦打印紙,早已變成草稿紙,或與舊報紙、舊雜誌一樣,捆成一堆,當廢紙賣!細想,怎能不生感慨。

所以當身外物還能用時,好好利用,如果太累贅,則及早好好作出安排、適當的處理之。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收集舊物


我喜歡收集東西:
家人的照片,朋友的舊信、小照
讀過的書本、舊習作、寫過的文章
聖誕咭、明信片, 從宣傳品、報紙、雜誌剪下來好看的圖片、漂亮的禮物包裝紙
舊的水、電、煤、電話、信用咭、租單、管理費等日常生活賬單
舊銀行存摺、舊護照、身份証、各種舊証件
穿過的衣物,色彩繽紛的布料、包紮禮物的絲帶、彩繩,漂亮的瓶瓶、罐罐
新、舊錢幣,閃亮的珠子...

我不大明白這收集東西的心理。最明顯的理由當然是想保留已過去的日子和心情的回憶,因為那些舊物是個人歷史的一部份;是某時、某地生活過的記錄和當時生活狀況。

有部份原因大概是來自源遠流長的 “惜物”觀念,總想着丟了可惜,留着將來也許會有用。

有些則是因為心中存有對美麗、美好的追求,所以不忍丟棄看來美麗、漂亮的東西。想着有一天,這些零碎的美麗小物件,還會循環再用,做出更美麗的 “大物件”。

我對人也有這種思想,看見終日閒坐,無所事事的長者,我會覺得心痛。我相信他們每一個都仍有餘力、餘光,若能有機會讓他們發揮,絕對是一件美事。只是如何去促成這件美事,實在沒有頭緒。

我想我是 “人盡其材,物盡其用”的Die Hard 信徒。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出色與標青


天台上的一棵紫花勒杜鵑,已經種了超過20年,枝幹屈曲,表皮凹凸不平,顏色深沉。它仍然每年開花,只是花色越來越淡,施了肥也好不到那裏去。

今年秋,勒杜鵑繼續開出淡紫的繁花,我們也如常的澆水,忽一日,見其中一條粗枝開的花,顏色特別濃艶,有別於盆中其他花的顏色,我很奇怪,循花尋根,却發覺那枝條仍是由老幹而出,只是特別粗壯,顏色也特別新銳。大概這枝新枝在母樹身上吸收了最大量的養份,所以特別"出色"。

我們有時會看見一個家庭中的幾兄弟姐妹,個個看來都很平庸,但其中有一個却特別"標青",特別出類拔萃。當然,有些孩子的天資特別好,也可能比其他兄弟姐妹努力,但很大原因是,家人為了培養他,把資源都集中起來,用在他的身上,盼着有一天,他成功後,能回饋家庭。

我不知道家中那棵紫花勒杜鵑可以如何回饋?花朵漂亮,更能吸引昆蟲,以便繁衍?還是枝條伸得遠,能吸收大量陽光,製造較多營養回饋母株?這些都得留待植物學家去解答了。

但家中的成功孩子,如果要飲水思源,方法可多了,只要有心,總會想到適切的回饋之道的。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當我們變老時


我有幾個女朋友,一碰頭就大吐苦水,說的都是家中八、九十歲老媽的難纏處。說完,總不忘加一句: "你呀,第二時老嘅時候,千祈唔好咁做呀!"

我那幾位好朋友,都是心地善良,對人體貼温柔,對父母孝順的能幹女子。她們完全明白,活到這把年紀,還能與母親大人相處,實在是一份難得的母女緣,所以總是盡心盡力,哄老人家開心。但有些做媽媽的,不知是否真的老糊塗了,有些言行也實在使子女哭笑不得。

例如對收入多,事業較成功的子女,特別言聽計從,縱使那子女可能只偶然才上門探老媽一次,但他們的說話,像聖旨一樣,說什麽,聽什麼。反而在身邊廿四小時随傳随到的那位,却是人微言輕,老是看她不順眼。

柿子揀軟的揑,越是孝順的子女,老媽媽越愛把她們支使得團團轉,芝蔴綠豆的小事,都像支使奴隸一樣,非得讓她們風裏來、水裏去,才顯得孝順似的。

又愛翻舊賬,把幾十年前的舊事,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有機會就從頭再數,不是說為子女吃了多少鹹苦,就是數老爸如何對不住她。不理會子女翌日是否得上早班,也渾忘這些事已經說了上千遍,子女都可以倒背如流了,還是非得說完才肯放人。

疑心大,提不得一個錢字,總怕子女會併吞她藏得祕祕密密的床頭金。就算那些錢本就是子女敬奉的,也提不得。

我們這批女子,再過三、五年,都有資格被稱為長者了,當然不敢歧視老人。正因為我們都快將步入老年,所以對更老的媽媽輩,極盡包容,雖如此,有時亦不免有"頂唔順"的時候。

對着同病相憐的的同齡人吐吐苦水,也算是一種互相提醒、警惕吧!記住,當我們變得像她們一樣老時,別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