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生有時、死有時。。。混沌有時



大概,尋找生命意義是我的緊箍咒,永遠無法擺脫。

由小到大,做任何事,我都要問意義。生命的早期,很容易為自己找到意義:
求學是追求智識,帶着這種想法,十多二十年便輕輕過去了。
結婚、生兒育女的意義是培肓下一代,是生物繁衍的一部份。
努力工作,當然是自我發揮和貢献社會囉!
退休初期,覺得人生仍然充滿意義,因為這一時期,可以心無旁鶩地回饋社會。
直至最近,問始接觸思想進入混沌期的老人家,我開始質疑,失智時,人,是否仍然能過有意義的人生?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珍惜一分一秒,也就是說,要善用吋陰,做有意義的事。但當一位老人家患了腦退化,她到底知道不知道她的光陰是如何度過的?當一個人日夜相混、飢飽不分、大小便無法控制時,日子是否真的還有意義呢?

回溯人生,想到幼嬰時期,我們大概也是日夜混淆、飢飽不分、大小便不禁,生活混混沌沌,每日所做的,就是只求滿足一己的欲求。不懂表達,只能用哭聲,表達一切訴求。這種生存狀態,與腦退化了的人,其生存狀態何其相似。以前曾聽過別人罵人:越活越活回去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活回去了的生活還能生什麽意義呢?思索良久,能想得到的意義大概就是,變成正常人的生命教材和規劃研究基礎:

  • 人旣會老又會變糊塗,趁腦袋清明,及早珍惜,日日善用之。
  • 當人失智時,將不能自我照顧,萬一失智露端倪,宜及早安排,延醫延緩病情。
  • 真變得糊塗時,讓小輩、親友從中學習慈悲和耐性,也讓小輩表現孝心與提供反哺機會,萬一他們不屑一顧,我們大概也不會傷心,因為反正不知道 (是耶?非耶?)
  • 讓社會及早知道,部份老人將會需要特殊照顧,宜早作籌謀,籌劃院舍、提供各類醫療設施及用具,以資配合。
  • 讓科研人員,有了研究題材,針對性地研發藥物和其他輔助設施,以解各方之困。   

最近碰到兩個名詞:human doings human beings。當我們身壯力健,我們當然要Doing things,但當我們越老越糊塗時,我們才是真正的 Human Beings,因為那時我們 just being a human就可以了。

存在本身就是意義。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別為孩子的工作抓狂



六月,陰雨連綿,小鳥都不知躲到那裏去了。但偶然,烏雲退去,陽光露面,樹葉上水珠閃閃發亮,春天出生的小鳥,如今都羽翼稍豐,跟着鳥父母在葉叢間試飛、找食物。

幼鳥也像我們人類的孩子一樣,活躍好動,瞪着圓圓亮亮的眼睛,好奇的探索世界,尋找機會,開展屬於自己的生活。

每年這個時候,在香港,也有一大批年青的大孩子,離開校園,開始尋找安身立命的人生之旅!只是這一代的年輕人,他們所面對的職場和社會現實,與我們那年代比,可說是截然不同了。

我們雖說是無根的一代,但在我們成長的年代,却是充滿機會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剛碰上香港經濟起飛,工作機會處處。且大多是穩定的長工,於是我們那一代人可以好好的規劃人生:適婚年齡便成家,結婚後,兩口子商商量量,公一份婆一份的相互支持,儲夠了錢便可以置業、買車、生孩子。當時中產的主流文化就是追求四仔:卽車仔、屋仔、老婆仔(老公仔)、生仔或者養狗仔。

但時移勢易,現今經濟情況改變,產業結構與前不同,年青一代,要找一份可以安身立命的長工,十分困難。所以畢業卽失業,要獨立生活,自力更生,真是有點難度。

我們這一代人的通病是:事事講求成功,出人頭地。所以,對自己的下一代更是充滿期望和要求。本來盼望雛鳳清於老鳳聲,亦無可厚非,但現實是,在香港,年輕一代找工作,似乎越來越難,加上年輕人生活愛吊兒啷噹、難以安定。父母看在眼裏,心中不免焦慮,總認為是自己孩子未盡全力,不思長進,有時口中雖不說,但心中不免嘀咕,還會時時作出比較:我像他這年紀,早已如何如何。。。」。

只是,現今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都面對着高失業率的困境,他們的迷惘和失落,是可以想像的。父母愛莫能助,能做的,是多點鼓勵,提醒他們不要放棄。告訴孩子,別忙着同別人比較工作銜頭、薪資,若沒有穩定的長工,便找一份自已喜歡的短工、臨時工,然後認真用心地做好工作,在不知不覺間,下一份工作機會可能就在眼前了。更要鼓勵孩子,不忘自強,教他們找一門自己真心喜歡的技術或學問,好好鑽研,十年磨一劍,就不相信沒有出頭天!

父母也不要過份担心孩子浪擲了年輕的時光。人的壽命不是正在不斷延長嗎?我們那一代可能只有二、三十年的工作時光,但年輕一代工作的時間,隨着壽命的延長,也會相應增加的。

忍耐,等待是很難熬的,這一門功課不單止年輕人要修讀,作為父母,對於子女如何安身立命,規劃人生,也要學習忍耐和等待。

幼鳥在巢中不過短短數月,便由卵長成小鳥,牠們投入大自然生活,覓食時覓食,歌唱時歌唱,生活隨心隨意。我們的下一代難道會連鳥兒都不如?!

所以,別為孩子的工作抓狂。總要放下、自在、常安樂!


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為歷史補白



我們的上一輩最喜歡說的故事是走日本仔」,說的是日本侵華、以及日本管治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故事。我們的長輩,對這段艱苦的逃難日子,真是刻骨銘心。

到我們這一代,我們又有什麼故事可以述說呢?

我們不是逃難的一代,但却是到處移植的無根一代。六十年來,我們究竟經歷了多少次連根拔起的移民生活?在我們成長的年代,有幾個數字大大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那就是1949196719848964以及1997。。。我身邊的朋友中,很多都因為這幾組數字,生活起了多少波瀾!

1949,我們那時要不還未出生,或是仍在襁褓,但我們的父母輩,却因為這四個小小的數字,不是南下香港、橫渡台灣,便是遠走金山。我們的成長,因而已在異地。

在香港剛過了十多年還算安穩的日子,到了6768,中學剛畢業,忽然因為滿地菠蘿」,很多家庭慌忙再次扶老攜幼搬到太平洋彼岸。那時我還年輕,忙於自己的生活,渾然不覺同學少年都已紛紛移民。四十年後,中學同學大召集,才後知後覺地發現原來有那麼多的同學,早在六十年代末期,便已天涯海角,到處闖盪!

然後是中英談判,8964,我們這一代人中,又有人悄悄地把家搬離香港。但那只是一次較少規模的移民。

直到1997,香港移民潮,忽然來勢洶湧。那時,朋友之間幾乎日日餞別,香港人賤賣本地居所,帶着或多或少的資財,到人生路不熟的他鄉開始新生活。在陌生國度,找工作不易,於是太空人產生。太空人多為男性,他們留守香港賺錢,一有假期,便飛彼邦,慰妻親子。但若干年後,見香港政治生態尚可,又紛紛回流,這一去一來,香港人家庭經濟損失還在其次,最可嘆的是,多少美滿婚姻,因夫妻長期分居兩地,而造成破碎家庭。。。我們這一代,為移民付出的代價,簡直無可估算!

只瞬間,這一切忽然都變成前塵往事。不可追憶似的,香港人何以善忘若此?

我們的上一代,正在逐漸凋零,他們的故事,正在慢慢消失。

我們呢?我們的故事是否也將隨風而逝?或是,趁還記得,把無根一代的生活和心路歷程寫下來,為歷史補白?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有心不怕遲



那日,晨運,八十五歲的晨運老友告訴我,她剛於日前開始上水墨畫班。她詳細的描述老師教她怎樣握筆,怎樣一筆一筆的描畫花朵,她初時如何覺得困難,尤其是落筆輕重的掌握,但老師的說話很正面,說她很用心,又畫得好!

畫成,老師還教她在畫上寫上名字,註明某年某月畫,時年八十五歲,然後貼堂!說時,她平日下垂的眉梢嘴角都揚起了笑意,眼珠子亮晶晶的,發出快樂自豪的光芒。

八十多年前,香港教育不普及,大部份女子都還未有受教育機會,我這位老友說她不識字,只會寫自己的名字。所以這次握管畫水墨畫,對她而言,無疑像是開山闢石般的大事。看着她如此興奮,使我頓悟,原來年齡一點也不會磨損老人家對學習新事物的興奮和新鮮感。
也許有人會說,都八十多歲了,學這水墨畫有什麼用?我看這有用沒用之問實在不必,當然更不必期望她成為美國的人瑞畫家摩西婆婆」【Grandma Moses, Anna Mary Robertson Moses (1860-1961),單看我這位老友的高興陶醉之情,已是最大的得着,管他將來有何進步,有何發展,有何成就!總之,有心不怕遲,學新事,日日都可以開始!

老人如小孩,有時也需要一點點鼓勵,一點點推動力。我這位老友的女兒自己正在拜師學畫,於是鼓勵母親齊齊上課,我非常欣賞她女兒的體貼,假若沒有她女兒的推動和支持,八十多歲的長者大概只會安於現狀,留在家中,咪咪摩摩,看看電視,打打瞌睡,日子就是這樣過去了。但有了老人家喜歡的新活動和新挑戰,那日子看起來就過得更鮮亮了。

暑假,很多年輕父母都會關心自己的小孩如何有意義的度過每一天,看來,如果家中有老人家身壯力健,行動自如,為人子女的,也許亦該花一點時間和心思,讓老年父母的日子過得更稱心才是!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退休七起



身居要職的一位朋友月前退休,卽時興高彩烈的展開退休大計------先與老伴坐遊船去環遊世界。去旅行前,買了一大批色彩繽紛的玩樂衣服,把衣橱中黑沉沉的西裝、千遍一律的恤衫、領帶,悉數堆到另一個房間去,說是要展開新生活。

旅行回家,行李一放,忽然就洩了氣,因為想不出跟着下來該做些什麼。他的前祕書把他以前的公私通訊都複印了一份給他,他由第一個名字看起,發覺他的那些朋友,大都份人仍在上班,頭上都仍然戴着角色扮演的大帽子,所以他不敢叨擾。但那些像他一樣退了休的,由於平日沒怎麽聯絡,忽然巴巴的打電話過去,好像有點突兀。還有就是,以前有袐書代撥電話,但如今得由自己親自打去,總還有點放不下身段。

他覺得,沒有了公司、職銜、名片,便好像把一層層厚重的外衣脫去,只剩下赤裸裸的自己,直面世界,一時間,竟有點手足無措。

這當兒,其實是自我調整的第一步。旁人無法幫忙,必須自助,學習面對現實,跨過了這步,前路便輕鬆點了。

最近讀過其他友人轉來的一位教育界退休人士麥林榮先生的 退休生活 7 Up,我覺得很積極,也風趣,值得我那剛退休的朋友借鏡:

1.      Cheer Up: 笑迎退休生活,精神爽利地渡過每一天。
2.      Dress Up: 退休後,容貌仍須光潔,衣著更要得體。
3.      Clear Up: 家居宜清簡,方便打掃,莫把舊物當寳。
4.      Mark Up: 衣食要精。退休後,衣、食減少,自然應在方面作出提昇。
5.      Give Up: 讓出機會給年青人,能退,方是高境界。
6.      Pay Up: 付賬,絕不做 菠蘿雞」,與朋友出外消費如是,在媳婦、女婿家作客,也不要一味靠黐。
7.      Shut Up: 與年青人相處,多聆聽少說話。

以上七點,簡單易記,風趣幽默,但退休生活,每人情況不同,自不能完全照辦煮碗。倒是心態要UP,却是絕對正確的。

希望我那位剛退休的朋友能對退休生活日日都Cheer Up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



活了一把年紀,人生四件大事中,生、老、病這三件約畧知道大概是怎麽一會事,只有最後一件,對我來說,還是一個未解的謎團。所以遇到任何有關生死學的報導或書籍,自不免好奇。最近友人推介的這本天使走過人間,嚴格上來說,只是一個研究生死學」專家醫生的自傳,不算是純粹的有關生死學的作品。但作者在書中,也無可避免地論及她在研究生死學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個案,以及她本人對生死的看法。

庫伯勒-羅斯醫生在書中敍述自己如何在瑞士出生(她是三胞胎的長姐,出生時只有兩磅多一點)、成長,如何排除萬難成為家族中唯一的醫生。如何進入生死學這一課題,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研究死亡和來世,其間經歷通靈。。。

她形容死亡是:人脫離肉身,變成能量,飄向一團燦爛的光芒。。。

她又強調每一個人來到世上,都帶有使命,又該當學到該學的東西,教導該教導的人。

她說:人在生時,要學會愛惜自己、寬恕自己、同情別人、諒解別人。

整本書最後的一句是:世間唯一永恆的東西是

這些理論和說話,都看似有點耳熟能詳,似曾相識。但因為她是生死學的權威,一言一語,自有份量。但金兔仍抱着儒家未知生,焉知死的觀念,對人身後的事依然存疑。我反覺得書中最受用的部份是,經過接觸大量臨終病人後,庫伯勒-羅斯醫生所得到的啓示:

好好活着,免得將來後悔糟蹋了自己的生命。
好好活着,免得將來為自己做過的事情懺悔,希望能夠重新來過。
好好話着---------誠實地、積極地活着。(天使走過人間 P.175-P.176)

她還告訴我們,當病人罹患絕症,面對不可知時,「他們全都感到懼怕、困惑、孤獨,盼望有個人走過來陪他們坐一坐,聽他們訴說心中的痛苦。。。」(P.166)

就是這樣簡單:面對瀕死的人,陪他們坐坐,談談話。

如果那一天死亡臨到我身上,親愛的朋友,請記得陪我坐坐,談談話呀。。。

*譯自:The Wheel of Life—A Memoir of Living and Dying by Elisabeth Kübler-Ross, M.D.(1926-2004)
作者:「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譯者:李永平

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左撇子



幽默風趣的山鬼在拙文"各家自掃門前雪"留言中說起左撇子,使我想起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在美國大學上課,看見課室中竟特設供左撇子安坐使用的椅子,使我深受震動。

課室中的椅子就像我們平常見的有椅背的單人椅子,但在旁邊却垂着一塊書寫板,需要寫字時,就把垂在旁邊的書寫板竪直平放,進行書寫,不用時就垂下。我記得,當我在本地大學上課時,書寫板的位置清一色安置在右邊,在視覺上看來,的確是整齊有序。

但在美大學的課室中,為了遷就左手寫字的學生,有些椅子的手寫板便安裝在左邊。左撇子的學生,進入課室後,便選附設左邊書寫板的椅子安坐上課。這雖然是一件小小的事,但在當時,却給我很大的震撼。因為那背後有一個價值觀念,與我生長的社會截然不同。

在我們那年代,我們被教導,人是要遷就環境的。如果你是左撇子,對不起,除非你改變自己,否則,你只好忍受種種的不便,因為日常生活的一切設施和裝置,是給大多數使用右手的人而設計的。但美國這一張椅子,却讓我知道,在美國大學,學生的獨特性是受到重視和尊重的。那椅子像在告訴我:物件是供人用的,所以物件的設計首先要考慮人的需要,亦卽是說,人要改變事物,改變環境,而不是要人削足就履,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

在我生長的年代,天生左撇子,是會被改造的。首先是由父母想盡辦法把孩子改造。他們喜歡拿一些小孩子心愛的糖果、玩具,引導小娃娃用手去取,如果他們用左手去取,便拒絕給予,直到小孩伸出右手,才讓他們得手,這辦法就像訓練小動物一樣,利用懲罰和獎賞,使動物改變行為。所以我們那時候,左撇子的人數看來應較少,因為很多左撇子在孩童時代,已被改造。

山鬼夫人對左撇子的看法,也是我們那年代的共識呢。想山鬼也明白,人要打破固有思維,有時是有難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