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簷前滴水,幾曾見過倒流---答山鬼


謝謝山鬼洋洋數百字的留言,可見孝道二字,觸動了山鬼最根本的價值觀。

愚意以為父母愛子女之心,是天性、是本能、是使人類得以傳宗接代的預設機制,是以有山鬼所言的父母 “鞠我育我,無條件賜我衣食享用,終生言教身教、關懷、鼓勵、愛護。。。”, 總之,欲使子女身心茁壯成長,父母毫無保留地一切以子女福祉為大前題。當然其中也有例外,卽山鬼留言中所說的 “無良父母” 。而我相信,很多無良父母,其實是迫於現實環境,才會變作無良父母。

但在另一方面,子女“親親” 或稱 “孝順父母” 的行為,却是屬於後天的、文化性的、社化的。換言之,子女愛父母並非天賦。 “ 孝順” , “親親” 是需要後天培養、教化才能建立的天性。父母愛子女的天性往往強於子女孝順父母,這便是何以有 “痴心父母從古多,孝順兒孫於今少” 的原因。簡言之,如果教化乏力,則父母期望子女孝順將與現實表現出現落差。

以前,很多傳統觀念可以由父母口傳身教,所以如果家教優良,則會見父慈子孝的和諧情況,但今時今日,時移世易,父母的影響力越來越少,反之,社會風氣、傳媒、互聯網、以及全球化對子女的影響却大增。孝順二字,幾曾出現在這些資訊媒體和全球化的價值觀上?

西方有另一套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觀念,紀伯倫說: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慕所生的子女。
他們經你而生,卻不是你所造生。
他們與你相伴,但是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
你只能圈囿他們的身體而非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寓居在明日的住所中,即使在夢中,那也非你所能觀覽的地方。。。

不知山鬼對此有何看法?

又:胸中塊壘,似不宜以冷茶澆之,有違養生之道呢!(一笑)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在森林和原野


日前,到學校區去辦點事,行經一所小學時,忽聽得校中傳出一首我熟悉的兒歌:在森林和原野。琴音清脆,童聲朗朗,把我帶回當年在跑馬地成和道的日子。這樣一首簡單的兒歌,由我們那時代唱起,少說也有五十年了,到如今,竟仍在唱!

我在心中不自覺地跟着拍子唱,有些歌詞竟糢糊了,是以唱不下去。但這旋律呀,却一直屹自在腦海裡盤旋。於是忍不住回家上網找歌詞,只是這歌詞與我記憶中好像有點出入:

【在森林和原野是多麼自由逍遙 親愛的朋友啊你在想什麼
種一顆樹苗每一年鮮花盛放 這是多麼美麗啊多麼美麗啊
鳥兒們啊在歌唱 鳥兒們啊在舞蹈 朋友啊你為什麼苦惱又悲傷

那年那月那天那個時辰 親愛的朋友啊你來猜猜看
那年那月那天那個時辰 煩惱苦悶都消除快樂又逍遙
這樣日子不遠了 只要心兒沒煩惱 幸福的曰子啊就快要來到】

網上資料說,此歌原為芬蘭 (一說丹麥)民歌,曲和詞都出自付統。我再查誰是付統,却發覺他的名字大量出現在經典兒歌上,而且與韋然及鄭國江並排。有他名字的兒歌包括:有只雀仔跌落水,泥娃娃,麻鷹捉小雞,月光光,河邊有只羊。。。等。

韋然與鄭國江與我們是同代人,也許只差個幾年,而這首在森林和原野兒歌,少說也有五、六十年歷史。我懷疑這付統,應是手民之誤,何能是傳統二字, “傳” 字作簡筆時,被誤作付字了。那麽一首抒情的兒歌,被我查根問柢一攪,竟變成無趣的考證了,真掃興。

書歸正傳,唱這兒歌的年代,正正是逍遙的年紀,功課不多,又未識煩惱,可惜的是,童年過得懵懵懂懂,根本不知何謂逍遙。只跟着鋼琴老師的琴音,亂唱一通。現在終於知道了何謂逍遙,又愛上了逍遙,却又逍遙不起來了。

唉!真是時光錯配呀!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燕詩的迴響

http://vimeo.com/moogaloop.swf?clip_id=9479342&server=vimeo.com&show_title=0&show_byline=0&show_portrait=0&color=00ADEF&fullscreen=1

表妹Esther讀了我的博文 【燕燕爾勿悲】,給我寄上了這段短片,這短片實在寶貴,我試將其上載,以供同好,不知能否成功。

燕燕爾勿悲


這年頭,進入空巢期的朋友越來越多。時代雖然在進步,但父母思念兒女這種感情,好像從盤古開天闢地至今,從未進化。

我有一位愛繪畫的朋友,兒女都在外國,由於時差關係,未能隨時聯絡,縱使通了電話、電郵,來來去去也只不過那幾句話:好不好?工作順利否?要吃好穿暖。。。有時碰上對方正在忙,聲氣不免匆促或不耐煩,故也時有擲電話生氣收場的情景出現。

但打死不離親父子,當那種原始的思念之情發作的時侯,他便口中喃喃有詞,翻來覆去只有那幾句: “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他大概在回想自己年輕時,放浪不覊,日夕征南闖北,就是不愛回家,當年父母倚閭之情,他從未上心。如今。。。他大概會苦笑自嘲:真是報應不爽呀!

平日的他,本已不擅辭令,近年,更益發沉靜,也不太打電話給兒女了,只是一有時間就返回他那位於工業邨的畫室。

那天,路過工業邨,打電話知道他在畫室,遂上去看他作畫。

他的畫室,混亂中見秩序,而最有秩序的,是長方形的那邊牆上,一蹓八幅畫,整整齊齊倚在一起。色彩斑爛,風格沉靜。走近細看,却原來畫的是大自然的四季景色和四季花。而這四季畫還分日與夜,故共八件!

問起靈感源頭,他竟囁嚅以對,原來他每思念異鄉子女時,便畫一朵花在畫布上,他随手畫的,都是當季的花,有時夜靜,便把夏日螢火蟲,或撲火的燈蛾都入了畫。每日畫一點,每晚靜下來時又畫一點,如此一年下來,便是這一組八幅四季日夜圖。

這不擅言辭的朋友,竟將對子女的綿綿思念打造了八座思念的空中花園!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悠閒懶散地積極


最近翻閱歐陽應霽的一本新作,看到一個 “悠閒懶散地積極” 的形容詞,覺得蠻切合我目前的退休生活狀態,是以不問自取,借來一用。

我曾經與所有香港人一樣,說活如唸急口令,行路橫衝直撞,萬事效率第一,其他人、其他事、都可以等,唯獨我手頭上的事,不可等!?

退休初期,仍然舊習不改,不知鎮日為何焦慮,做事總是急匆匆的,就是慢不下來。心中其實很清醒,知道我這全是在無事忙,但幾十年來形成的習慣,實非一朝一夕能改。

幸而,時間會改變一切,近年,我倒是真的能做到悠閒懶散地積極生活了。

首先要安定下來的是心境。想一想,退休後,一整塊的時間都是屬於自己的,無需像以前一樣,要把時間切割得七零八落,五馬分屍式地盡用一分一秒。當然,退休之後,人生仍然需要方向,對生活對自己仍要有所求,時間仍然是上天賜與的最寶貴資財,要好好善用。

善用時間,但無需急得像盲頭烏蠅般,到處亂竄,鎮日惶惶。需要的,反而是慢下來,看遠一點,看長一點,悠閒懶散地多想一點,到真正付諸行動時,所得成效可能更美好,更完善。

近年時興慢活,我也在慢悠悠地追潮流,嚐試着放鬆心情,要交的功課依然在交,只是收功課的人要稍稍忍耐我的新做事方法。也在學着細細地品味每一天的生活,欣賞身邊的風景,有需要時,慢下來,靜靜聽鳥兒唱完一闕婉囀的山歌,或佇立片刻,看落花完成她盤旋而下的優美舞姿。

是的,前面依然有路要追趕,我也不能不吃人間煙火,但只是慢下來,悠閒地欣賞這塵世之美,品味生活,也悠閒懶散地積極活出每天的人生路。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火焰。鳳凰





鳳凰木大概是我最早認識的香港名木,樹幹英挺、葉子秀美、花色紅艷,沒有誰能忽畧它的存在。

早在四十多年前,我已把它寫進畢業同學錄的編後小語中:「。。。。綠意盎然的七月,在鳳凰木的清蔭下,我們奏起了驪歌,從此天南地北,舊友星散。。。」。當年校園,植有鳳凰木,我們叫它影樹,它濃濃的清蔭,投影在樹下長石凳上,為我們擋去了多少夏日炙人的太陽光。畢業後,它成了寄託懷念校園生活的載體,每次看見它,青葱時代的生活倒影就會呈現在腦海。

在記憶中,鳳凰木是屬於仲夏的。每年六、七月間,花正濃艷的時候,就是同學握手道別、各奔前程的日子。是以,剛踏上五月,鳳凰木便忽然照眼而來,看着焰火一樣的花,使人如墮迷離境界,神思恍惚。

近年,還有一種照眼而來的花,是稱作火焰木的花樹。鳳凰木和火焰木的外形很不同,唯一相同的,是花色,都是熱烘烘的,像正在燃燒的橙紅色火焰。火焰木樹冠不及鳳凰木寬闊,葉子顏色較綠,花朵像一隻隻擎向藍天的嫣紅酒杯,杯沿還鑲了漂亮的金線,用那麽精緻酒杯承載的,一定是玉液瓊漿。

只是,我對此花十分陌生,它從來沒有在我過去的生活場景中出現過,是以,它有點像來自陌生國度的金髮俊男,俊則俊矣,只惜缺乏親切感。

原來,人對樹木也有親疏之別的。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童眼中的色彩


小時候,赤脚在田間水邊,鎮日野遊,從來沒有留意過身上到底穿了什麼衣服, 因為眼前各種新事物,已經使我的眼睛忙不過來。

但我想愛美大概是天生的。小時候,從來沒有人告訴我何謂美, 可我心中早有美的回憶:香氣滿溢的粉紅色月季花和白色的梔子花,還有就是奔月圖上嫦娥的纖纖玉手和她抱着的紅眼小白兔。這些影像,至今,仍然覺得美好。

在回憶中,我第一件難忘的“美服”,便是第一天開學時穿的新衣裳。那時,大概還不作興校服,開學在我家,可是第一件大事,所以開學便要特特的做一件新衣裳。只是,衣服的顏色和款式,却是大人話事,小孩子是無權發言的。我記得那天穿上身的,是一件綠、白相間的格子上衣,短袖有領。現在回想,那種綠色和白色,十分醒神,以至至今難忘。記得我當日穿着新衣,不忘走到友儕間炫耀,一個大哥哥還微笑着說我漂亮呢!唉!虛榮從此萌芽矣。

鄉間夏日,我浸在涼涼的河水中,有一位漂亮的、比我大一點的姐姐,也浸在水中洗她的手帕。水色清涼,她在洗的手帕是薄薄的桃紅色。她一邊洗,一邊變戲法逗我,明明手帕內什麽也沒有,却能在水中漲成一個圓圓的小球,我這個村童, 什麼都好奇、好玩,但仍然一片渾沌,未有科學觀念,當然不知道手帕球內有空氣,所以能令手帕變圓。渾渾沌沌的小女孩,從此愛上了綠水中的熱閙桃紅。

然後是,人在香港了。在家中的雜物堆中,發現了一本又厚又重的彩色服裝雜誌。 穿着樣板衣的模特兒都是外國女人。記得那些服裝都是很端莊的套裝,厚厚的一本雜誌,少說也有百多套女服,但在我眼中覺得最漂亮的顏色,是灰色與粉紅色的配搭,這種配搭,至今仍然影響着我。

另一個難忘的顏色經騐是在小學手工課遇到的,那時,上剪貼堂,作興把 “臘光紙” 剪成各種形狀,然後堆砌出一幅圖畫。小學生的我,最喜歡就是在畫紙上貼上棕色小木屋,屋頂之上是天空,天空上有藍藍的雲朵,小屋外還愛用白色欄柵圍成一個小花園,花園內種滿彩色的花,五彩繽紛,任意配色。在種種顏色配搭中,我覺得最美的花是有紫色花瓣,黃色花心的花朵。於是黃配紫便深印腦海了。

可見,早在童年,我心愛的人生主色,早已選定,那就是: 綠與白,淺灰與桃紅, 鵝黃與淡紫。。。。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梔子花和金團


今日立夏。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這時皆長大,故名立夏也。〞萬物長大,人呢?人會長大變老,變老便有舊可懷!

每到立夏,我便會想起梔子花、立夏蛋和金團。

梔子花是我最愛的花。此花有深綠色帶光澤的葉子,花朵雪白,花瓣温厚如玉。而我最難忘的,就是梔子花那獨特的香氣。只是世间事物最難描的,便是嗅覺氣息。這花的香氣,又濃郁又悠遠,連現代科技都無法撮取。多少次,看見商店香水櫃內,有這花的香氛或香水,心中驚喜,但試用後,往往絕非那回事,每每失望而回。這花的香氣,就像人的靈魂那樣,根本無法複製。

梔子立夏時份開花,故每逢立夏,我母會把五彩絲線,編成幼幼長長、色彩斑爛的彩繩,在彩繩兩端,串上兩朵盛開的碩大的梔子花,然後把絲繩掛在我的頸上,再把絲繩鬆鬆的結成蝴蝶結,兩朵栀子花便交纏在一起,柔柔的垂在胸前。我戴着花,赤着脚,快樂地跳躍在夏日被太陽晒得滚燙的石子路上,花香若有若無,夏天開始,日子又悠長又美好。

立夏,巧手的鄰居女孩,又會把五彩絲線,編成一個個小巧的網袋,用來裝立夏蛋。立夏是要吃蛋的,原因不明,大概是一種純樸的祝福吧!

吃蛋以外,還有一個俗例,便是吃 “金團” 。但我當時年幼,只記得 “金團” 的甜味,却完全不知道吃金團的意義 。金團其實只是軟餡餅,裡面的餡是香甜的豆茸,而外面,除了麵粉外,還有一層薄薄的的黃色乾豆粉,我猜想,那也許是黃豆粉,所以吃進口,香香的。

這些習俗,如今在鄉間大概早已不存在。只是每到立夏,這美好的回憶便會浮現。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落葉歸何處----長者居



當人老去,該住哪裏?怎樣住?

中國人愛說,“樹高千丈,落葉歸根”。 以前,老去的打工族,帶着床頭金,由金山返回唐山,或由大城市返回鄉下,安渡晚年。

如今,我輩大多是無根一代,已無鄉可歸,香港雖曾是異鄉,但如今已是我輩唯一的故鄉了。

住在美國的時候,常見退休老人,把大城市的貴價住宅賣去,得款後,遷居天氣温暖、樓價較便宜的州分養老,佛羅里達州就是很多退休人仕的選擇。香港雖非美國,但那麽小的一個城市,竟也有城、鄉之分。這城鄉之分,主要是由樓價決定。

友人住在港島貴價區,近年退休,正考慮搬去遠離人煙的郊外居住,問我意見,我說,搬到那裏不是問題,最重要是,先自問喜歡怎樣過退休生活。

退休後,如果經濟許可,身體健康,那麽保持活躍是很重要的。要保持活躍,交通是很重要的考量。如果交通四通八達,不但方便自己可以“呢度去、嗰度去”,更可以方便親友往來探視。生活保持活躍,是心理、生理健全活躍的助燃劑。其次,如果喜歡聽音樂、看話劇的,則居住地附近,最好設有博物館、文娛設施。近年,越來越多人喜歡“整兩味 ” ,那麼賣新鮮蔬果、肉類的街市最好在 “左近” 。退休,是真正 “生活着生活 ” 的開始呢!亦要考慮花無百日紅,住處附近的診所、醫療措施,亦最好有個譜。

還有就是年紀大了,搬一個家不像以前般輕鬆,所以最好作較長遠打算,要撑多層樓梯的唐樓,先考慮自己的脚骨力。。。。裝修時,地板要防滑,牆壁裝扶手。。。

友人苦笑以對:“以前住屋,考慮的是工作地點,校網,電影院和蒲點,如今是另一種配套矣。。。 ” 老友記,這就是現實人生了!

附上無憂花照片,祝退休無憂!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中年以後及擁抱老年心生活


中年以後及擁抱老年心生活,是兩本翻譯作品,分別由日本女作家曾野綾子及德國聖本篤修道院的古倫神父所著。

由於人口老化,近年,有一大堆富有創意的名稱來稱呼日漸老去的人:中年、後中年、初老族、少老期、第三齡、銀髮族、耆英、松柏。。。。發明這些名詞的人,真個是其志可嘉,其情可憫,他們明白對很多人來說,面對老去,人心有多脆弱,有多忌諱。

但這兩本書,尤其是古倫神父的擁抱老年一書,由名稱到內容,端的是直面老年諸般是與不是,在變老的過程中,如何接納自己、如何放手、如何面對恐懼憂鬱,如何超越自己和面對死亡的操練。。。。

至於曾野綾子中年以後一書,其實觸及的題材,也不乏老去與死亡。如何度過及超越這中年後的種種考驗,但她寫得非常含蓄。曾野女士說:「比起拓展,後退,更加艱難。。。。中年以後,每人都應朝撤離和終結的方向行進。。。。無須介意旁人的評價,瀟洒地撤離戰線,善用時間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若能做到不依賴任何人、不回顧過去,自足、安靜地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物。」

近年,我看書漸漸有了對作者的年齡歧視和性別歧視。如果是有関新科技、新思潮的,作者必須比我年輕,但如果是有関人生的,我必不忘先看看作者的年歲。曾野綾子生於1931年,而古倫神父生於1945年,都是我的先行者。還有,近年看書、看人、看事,越發覺得男女在很多方面的觀念都有大分別。所以對相同題材,如果有男、女作者,則我兩者都看,希望能得較立體的觀點。

在這兩本書內,我找到了很多我心中問題的答案。謝謝黃修女的推介,更謝謝她製造機會,讓我重訪多年未踏足的公教進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