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乘着網絡世代的順風車


我們這些戰後嬰兒潮世代 ,大部份都經歷過五、六十年代的拮据,雖未至於「一家八口一張床」,但當年物質條件顯然大大不如目前,所以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打工仔薪水每年作雙位數字調整,我們袋中忽然有了餘錢,便也曾投入拚命消費的購物行列。由房子車子、手錶珠寶、到衣飾鞋襪,胭脂水粉,都曾汲汲追求。有時在本地採購不足,還要乘着當年的旅行熱,放假時去歐美、日本旅遊補貨。。。那時物慾像一個無底洞,填來填去都填不滿,以致家中每一角落都塞滿了戰利品。但物極必反,忽一日,沒來由地,發覺擁有過多的物質,竟是負担。

擁有物反客為主,成了支配我們的主人。它們除了佔用我們的活動空間,還要佔用我們時間。稍一對它們疏忽,它們會發脾氣:房屋會滲水,汽車會罷工,手錶會停擺,珠寳會黯啞,衣飾會發黃,胭脂水粉會變乾硬。。。原以為物質可使我們生活得更好,更方便,誰知它反增煩亂,使人束手。

反觀我們的下一代(有人稱他們為X,Y或網絡世代),也許因為從未經歷過物質匱乏的生活,一般年輕人,除了波鞋和電子產品,他們其他方面的物慾,反不如他們的父母輩或祖輩那麼強烈。細細看來,網絡世代,其實比嬰兒潮世代更早體會物質過剩的問題。

嬰兒潮世代都已「入五」、「登陸」,惜物觀念尚存,總想物盡其用,而處理方法不外把多餘物資放入回收箱或垃圾桶。網絡世代對物質的處理方法與我們這一代截然不同。他們熟悉互聯網,早懂得藉網絡建立不同的社交平台,利用平台發送消息,為物資尋找出路,或買賣,或送贈,甚至還會闢場辦以物易物活動。

更有善心的年輕人,他們不單為自己的多餘物資找歸宿,也幫助其他人好好善用舊物。他們把弱勢社群的需要記在心頭,在適當時機為他們搜集必需的物資,例如有人在網上呼龥,要求網友捐出乾淨的舊球鞋,送給無家者。大家都知道無家者往往收到衣物圍巾無數,但一雙合脚的鞋,却很少有人會顧及。

網絡世代要簡化生活,減少身外物,除了源頭減購,好好處理舊物之外,有人做得比誰都徹底。美國有些年輕人,他們索性搬住小房子,賣掉汽車,以自行車或公共交通代步。必須開車時,則與其他人輪流發車,還在網上找同路人共同上路,以減低總體汽油消耗量。更甚者,有人除了保留幾件必要的隨身物外,其餘身外物一概不留,真有需要時,則用腦力或勞力交換食物或其他必須品。

香港這城市,最近亦有年輕人在社區設立雪櫃及食物架,讓街坊把多出來吃不完的新鮮蔬果或其他食物放進去,這些設施的目的,純為減少浪費食物,並非一般施與受的關係。你有餘,可與人分享,若有需要,也可自取。放入食物,不是捐助,取出食物,也不是被救濟,完全是一種平等的分享。

乘着網絡世代的順風車,和他們的社交平台,像我這些徒有心意,却無方法的上一代,終於可以漸漸減少身外物,簡化生活,重奪生活空間和時間。

謝謝網絡世代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