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作家與紗幕


鄧小宇寫女人,特別是香港的都會女子,其深刻透徹真是無出其右。

最近捧讀他的女人就是女人,雖都是他七八十年代的作品,但依然令人一棒上手就放不下了。他描畫當年在香港文化界的揚眉女子,真是入木三分。當年年輕的鄧小宇,寫到動情處,真是情真意切,令人動容。

1976年,他25歲,寫女作家西西,說是深受她影響。由中學一年級開始,他便追看西西在新生晚報娛樂版寫的電影與我,其後,他更讀遍西西在中國學生周報、星島晚報、快報的電影專欄。他說西西影響了他看電影的取態。不單如此,西西還影響了他的生活方式,因為讀多了西西對西方潮流動態的介紹,磨練了他的潮流觸角。

但鄧小宇在文末却說:他感激西西,敬佩西西,但我從未愛過西西。

他解釋:西西,我真的很想愛你,但在愛一個人之前首先要去認識她。西西,你為什麽不讓我們認識你?為什麼你要站得那麽遠?為什麼你總是喜歡俯視我們?為什麽常常都只有你給予我們而我們不能回報你?難道你真的永遠都是那麽活潑、快樂?難道你真的喜歡把自己躲在紗幕後?
西西,為什麽?

一連七個問號,不知有沒有把西西逼到牆角?面對這樣情真意切的小讀者,也不知當年西西可有揭開紗幕,與鄧小宇真情對話?

我也愛讀專欄,最好看的專欄是充滿個性化的專欄。敏感的謮者,很快就能從字裏行間建構出一個頗為立體的作者形像,他的價值觀和對事物的反應。讀者若與作者氣味相投,自然從此苦苦跟隨,熱烈捧讀其作品。反之,則會掉頭而去,視若無睹。作為作者,自是希望讀者越多越好,然而,讀者是自由的,他們儘可朝秦暮楚,三心兩意。由於讀者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取精華,棄糟粕,自是作為讀者的權利。性格分明的作者,讀者愛憎亦自壁壘分明。為了兼收并蓄,許多作者遂把自己的真正面目,蒙上一層似有若無的輕紗。

我當然不知道西西基於什麼原因,採取這種與讀者保持距離的寫作態度,但大部份作者似都喜歡保有一點點神袐感,否則就不必用筆名甚或故意混淆性別了。不過,作為專欄作家,我想最重要還是筆下功夫精進,文字魅力讓讀者身不由己。讀者愛不愛他,反倒是其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