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自由野,好玩嘢!


自由野,喺吔嘢?讀報得知節目會有詩歌朗誦、攤位什麼的,聽着好像有些趣兒。況且這活動在西九海濱長廊舉行,這名字聽了好久了,到底是個什麼地方?又想知道那擾攘了好幾年的西九文化中心,到底怎樣了?

原來「自由野2013只舉辦兩天(14/12—15/12) ,繼去年後,今年是第二次了。

當日碰上微風、微雨、天色陰暗,是個尋刺激的好日子!臨時起興,難找同伴,只好單人匹馬獨闖。

平日出遊,只懂搭地鐵,當日在西鐵線柯士甸站下車後,跟隨地鐵職員的指示,穿過正在興建的高鐵工地,沿着一條由水馬陣圍成的窄窄行人通道,脚高脚低地,足足行了二十多分鐘才到達會場。想不到還未入場,已要實施人潮管制。

沒想過會出現人潮呢!

原來大部份參加者,都已在網上登記,但隨興而至如我者,竟亦不少,舉辦當局設有卽場登記。八個工作人員管着八部平版電腦,參觀者輸入姓名、聯絡電話及電郵等資料後,便可在手背戳印進場。我少說也排了十多分鐘才能登記進場。排隊閒着無聊,眼睛自然不忘掃描參加者。入場的,年青人為主,外籍男女也有可觀數目,年輕家庭牽着小孩子、推着嬰兒車的為數也不少。

微雨中,在場中四顧,果然是一片野地,無遮無擋的海濱,可見國金在對岸的霧霾中若隱若現。眼前是熙來攘往的人潮,不同的區塊,有不同的活動:那是户外音樂/朗誦會+手作展//交換+兒童遊樂場。在那裏,鋪一塊色彩斑爛的膠布便可躺卧、野餐、聊天、聽樂隊演奏。這果然是一片可任人馳騁想像的空間。

我雜在人群中聽詩人廖偉棠朗誦自己的新詩,站着聽一段岑寧兒的歌,看了好些本地手作。。。雨依然下着,但好像沒有誰覺得介意。

至於說了好幾年的西九文化中心,好像還不見影兒。西九當局大概趁這裏還是一片自由野,就由得各路表演者、藝術家、文學家、手工藝工作者在此熱身,也是為未來的西九文化中心預先舉行的一場House Warming Party吧!

好一片自由野!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山水與人情--東台灣遊(之二)


參加東台灣之旅的共十七人,十四女三男。團友中有三位來自澳洲,兩位來自加拿大,一位台灣在地人,十一位由香港飛過去。

十七人由台北至宜蘭,又由宜蘭至花蓮。這個團,完全合乎旅行社常用的宣傳口號:行程緊湊,食宿一流。

替我們設計行程的,是我們居於台、港兩地的同學。別以為退休之人時間多,偏安排行程的老同學都是忙人,各自仍有各項公、私大事扛在肩上,但能者多勞,她們想逃也逃不了。幸而兩地通訊發達,電話、電郵、skypewhatsapp都用上了,才熨貼的編好行程,再委托當地旅行社微調、落實、執行。

十多個畢業自純女校的傳統女子,有些暫時丟開家務及日常活動,有些暫時脫離丈夫子女兒孫的羈絆,有些離開自己熟悉的安樂窩,興奮地與少年玩伴,共渡五天,重温舊情。

行程中,我們這班登陸」女子,體格上不免有這樣那樣的勞損。或是飲食上有這樣那樣的宜忌,於是大家都留了心:行到濕滑處,總有人揚聲:「小心行,呢度滑,危險!」。或是索性出手扶一把。飯桌上,又會聽見:「這甜品糖太多,某某不要吃!」又或是:「這菜對心臟好,能降血壓,某多吃點。」看着聽着,都令人心暖。社會學研究常說女子擅長彼此支援照應,信焉。

許是耳濡目染,我們隨團的男子們,竟亦兼有丈夫氣慨和女子的細心,三名高個子,在上山下海的旅程中,自動排在前、中和押後,默默的照應着這班喋喋不休,只顧說話,忘了看路的巴閉」女子。

除了守護,這幾名善男子,竟然還是「物流」專家,由宜蘭來往花蓮,需轉乘火車,由於屬中途站,停站上落時間有限,二十多件行李的起缷,就由他們全權負責了。他們三人分工合作,一送、一傳、一接,一大堆的大小行李,在火車開動前,便已整整齊齊的排放在月台上了!

中學畢業四十多年,當日同窗身份變、容貌變、情懷變,但四十多年前的少年情,經過時日醞釀,竟越發醇厚。加上這次五日朝夕相對的東台灣之遊,為我們的友情新添了色彩、故事和深度。

最快樂的旅程,也需作別,五日行程瞬間過。但不必言說,此後,彼此將常連線,互道生命中其他的精彩故事。。。

山水與人情--東台灣遊(之一)


與畢業了四十多年的中學同學共遊東台灣,算是畢業後第三次團聚。

我們主要遊了宜蘭和花蓮。雖然行色匆匆,但這已是我與舊同學自畢業以來,最長時間的共處了。

遊山玩水是今次旅遊的主題。

第一站宜蘭,就碰上了宜蘭的雨水。宜蘭一年下雨200多天,秋冬尤甚,我們到達那天,就碰上了那著名的雨。宜蘭的雨有一個雅緻的名字,稱為蘭雨。這名字,來自清朝董正官的漏天詩:

聞道黔中雨勢偏,秋冬蘭雨更連綿,
氣迎塞北風掀浪,地處瀛東水上天。

當天我們遊海上生態公園龜山島。龜山島位於太平洋上,離宜蘭約十公里,因風向關係,這島每年只在三至十一月間開放,且限制上島參觀人數。我們這一團,算是趕上尾班船的遊客了。風雨中,在烏石港,我們上了一艘小船,船上乘客都得穿救生衣。小船在太平洋上逆風迎雨而行,船邊濁浪滔天,四顧茫茫大洋,不見其他船隻,使我這個只見過維港風浪的胆小女子,心中不免閃過一絲憂慮。

但龜山島,是真的美麗,上岸後,島上空氣之清新,視界之寬廣,使人心中豁然開朗。至於那龜山八景,大概都是憑想像的創作,算是吸引遊人的點子吧!

看山玩水,難忘的還有其後的礁溪林美石磐步道,其翠綠水潤,有如伊甸。花蓮太魯閣的峭壁水瀑,卻使人驚心動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常使我謙卑。

人造的莊園,也有可觀之處,位於花蓮壽豐鄉的雲山水(夢幻湖)】,其水色湖光,也使人醉倒!

但使人醉倒的,何止湖光山色,人情才是最醇厚的佳釀。。。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網上小生意


老友擅做甜食,每到聖誕新年,總收到她手造的糖菓曲奇。她又愛別出心裁的包裝,收到她的禮物,捧在手上,未吃,先已有甜美的期望。

近年,她與另一半移民在外,初到貴境,人地生疏,暫時又未找到工作。平時忙慣的人,忽然閒下來,日日困坐家中,自是不慣。加上朋友不多,終日去逛商場又不見得有何興味,於是繞室徘徊,思考何去何從。

愛忙碌的人總能想得出使自己忙碌的方法。想起美國人嗜甜,她便計劃在網上搞甜食小生意,賣賣手造的曲奇士,拖肥糖。發揮所長之餘,又能打發時間,更可藉此多認識美國社會。至於賺錢與否,暫時還未有逼切性,因想網上生意,到底成本有限,就算蝕了本,也賺得了經驗。

她上網搜尋網上買賣的各項資料,立刻便發覺與她想像中的所謂 “Home Made”觀念完全不一樣。首先,她需要一張曾修讀食物安全的証書。要獲得這張証書倒不算難,她只要化幾個星期在社區學院讀一門食物安全課程,經考試合格便會獲得一紙証書。於是她立刻報名修讀有關課程,在香港長大的人,誰不是身經百戰,社區學院的測試自難不倒她。

然後她又發覺 “Home Made”並不真能在家中廚房整餅做糖,她得找一個經過認証,清潔條件各方面都合格的食物工場,才能製造她想賣的食品。於是她又興冲冲四出去物色合規格的廚房,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在家居附近找到一個與人共用的合規格場地,作為食物工場。租金倒還算便宜,她說。

其後便是設計包裝、標誌、買網址、建網站,一切定當,便去做商業登記,這才知道 “Home Made”甜食,不能用她自己的住宅地址,需租用商業地區的地址作通訊。。。

老友的小生意故事仍在發展中,讓我又一次確認, 做生意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尤其是靠自己一手一脚,獨力打造的小生意,這中間,要經歷多少困難,需要投放多少精神、時間、資金。。。我光想像都已受不了。

生意不論大小,都要經歷諸多考驗和艱辛,所以我特別敬重肯堅持創業的人!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對襯家


因曾訪上海多次,所以這次重遊,好像沒有什麽景點非去不可,於是就像上海人那樣,有空到處「蕩馬路」,隨便走走,東看看,西看看,體驗上海人的日常生活。

那天早上,忽然想看看上海人早上在公園玩些什麽。根據以往所見,他們大概會在公園跳跳健身舞,做做運動、唱唱地方戲。。。那天我們選了遊人民公園,想當然地認為人民公園當然就是平民老百姓的公園囉。

也忘了那天是從那一道門進去的,總之看見園門便信步前行,走了一段路,居然一點晨運、唱歌、跳舞的影兒都沒有,心想大概是我們去得太遲了,遊園人早作鳥獸散了。
忽見濃蔭深處,有數條窄窄的小徑,兩旁有桌有凳,坐着好些人,看來好像蠻熱鬧,那些坐位的兩旁或背後,或掛或貼寫着字的,大小像我們常用的A4紙,那紙少說也有好幾百張。走近一看,見寫的是:

男:72年,身高1.8,大專,金融,月薪6500元,有房,帥,住浦東。

覓:小五歲內,身高1:63—1.70,大專以上,上海人,貌佳。。。然後是聯絡電話等。

我們恍然大悟,原來這公園一角是現代三生石,坐着的中年男女其實是摩登月老。那些求偶的紙張是在風中飄動的緣份,看誰有緣抓着。粗畧估計,求緣的,似乎是女孩子的人數多一點。難道上海也像香港一樣,女多男少?

在這個公園一角,人來人往,但却少見年輕適婚男女。駐足讀那些徵友紙張的,很多都是中老年夫婦,可見這些徵友廣告未必是年輕人自發,很大可能是父母在自作主張。天下父母心一樣,老是担心兒女找不到配偶,上海父母索性主動出擊,為兒女求姻緣?

當我們正在迷頭迷腦讀那些徵友廣告時,有一對年齡跟我們差不多的夫婦,竟然走過來與我們搭訕,問我們是替兒子還是替女兒徵友,我和老伴尷尬一笑,不敢將遊客身份據實相告。事後,我向自己臉上貼金,笑對老伴說,他們大概是相中了我這個老奶奶,不像個惡家姑」。。。這可真是名符其實的對襯家了。

上海人大概不再相信姻緣天註定這說法,遂在這人民公園一角,以人為力量,打造另一個緣份的天空。。。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天涼好個秋

        
一年中,最愛秋涼,更愛涼風中帶着淡淡的花香。秋天開的花中,以桂花的香味最悠遠含蓄。稼軒踏莎行: 夜月樓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特別嚮往那秋香滿園的清雅。想像着明月當空,桂子飄香,有良朋共聚,多好的美境!

所以秋涼後,老想着一件事,到那裏找兩株好桂,移種舍下。怕只怕,桂花「不是人間種,移從月裏來。。。」

除了桂花香之外,秋涼的樂事多矣:遊山玩水、醉月飛觴、持螯賞菊、卧聽蟲鳴。。。

只是如此良辰,依然有人悲秋:「是誰秋到便淒涼?當年宋玉悲如許。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宋玉悲秋,千古佳話,想不到豪氣干雲,生性豁達的辛棄疾,原來也會悲秋,他悲什麼?「思量却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噢!為重陽近,風雨多而悲?不要信他說的,這位辛先生最擅長把愁懷淡化。他用過的推托之詞,我們今日還琅琅上口: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却道天涼好個秋!」。這天涼好個秋的借口,多詩意呀!

人言頭上髮,總向愁中白。人生難免悲愁,辛稼軒更不會例外,但徒然傷春悲秋情緒低落,而這些懷情緒又無助於解決實際問題,那便學學辛老先生那樣: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讓掌聲驚起沙鷗,隨風而飛,把悲愁的情緒散落在無邊的天際。

天涼好個秋!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三年


三年前,也是這個季節,涼風有信,說是秋天來了。

我的心常隨天氣而變化,秋涼使我安定,定而後能靜,於是靜靜的坐着,想東想西,並開始了這個部落格。三年來,我隨心隨意,自說自話,胡言亂語了一千多個日子。

南山悠然三載過。三年可不是一個短日子:三年可以使一個中七生,變成一個大學畢業生。結婚三年,便可稱皮婚了,表示愛情已有靱力,經得住考驗了。三年,手抱娃娃可以識行識走了: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看,三年其實是一個重要的段落。

最近,Yahoo!奇摩部落格宣佈,將於20131226日終止服務,我的部落雖然不建在奇摩,而在谷歌,但這種事,是潮流,是星火燎原式的,我看谷歌再怎麽善唱,還是要唱些別的,例如像奇摩那樣,把長篇大論的部落格改為輕網誌。輕:表示字數少。我以為部落格已算輕、薄、短、小。誰知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我輩的迷你裙標準,今日的輕網誌,是只能寫百多字的超短裙!這超短輕網誌,對我們老祖宗來說,可不是新生事物,我們早有五言、七言詩,短短廿多字,寫盡天下大事、人生百態!連名聞天下的蘭亭集序鴻文,也只得324字。

怕只怕:不學詩,無以言!

所以,今後,我將日日讀詩:閒尋桂子,試聽菱歌,湖上晚來涼好。。。

輕網誌,也越短越好!。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紅莓谷症候群


經過了幾十年的東奔西跑,已經很少為出門旅遊而晚上失眠。但有時仍會為一個盼望了很久的旅程成行而徹夜輾轉反側,在旁的老伴便會取笑我又犯了紅梅谷症候群

這個紅梅谷症候群我看很多我的同代人都曾經犯過。

五、六十年代唸小學時,沙田紅梅谷是很多學校秋季旅行的目的地。那時,交通不便,旣無海底隧道,又沒有幾分鐘一班的電氣化火車,於是由港島去新界,好像千里迢迢,經過萬水千山似的。那時的小學生難得出遊,是以一年一度的旅行已經覺得非常刺激,我這個孤陋寡聞的小學生,在旅行前一晚,便已緊張興奮得像出國一樣,睡不著覺了。這故事入了老伴的耳,從此成為他調侃笑謔的口實。

歲月如流,有時順流,有時逆流,隨波逐浪了這許多年,年歲痴長,人竟也變得淡然了,好像已沒有什麼新鮮事能使我興奮失眠。不單對出遊,對各種發生在身邊的事也越來越沒有什麼感覺了。不單對事淡,對人也淡,不再像小時候那樣感情豐富,容易感動、激動,易哭易笑易失眠。。。身邊人開始投訴我老是淡淡的。

原本,我蠻喜歡這淡淡的心境,水波不興,日子平靜,不是很好嗎。況且我們的文化也強調一個淡字:。。。與人交,始若淡薄,既久乃益固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淡以成。如果形容某人性情恬淡,衣飾淡雅,那也是褒,不是眨。

只是近日開始覺得,處事對人還是不要太淡才好,生活淡而無味,看似風平浪靜,其實很易陷於麻木。因為人太淡了,慢慢會變冷淡,然後開始冷漠,最終變得麻木,豈不可怕。躁動、狂怒、大喜大悲也許不再適合我們,但生活中的種種或喜或悲的感受,還是應該細細體味,好好感受,不要為追求平靜,而把一切能引起失眠的事推出門外。

讀過一本有關生命教育的書本,中有一病人個案,其人已臨生命末期,面對強烈痛感,卻拒絕服食任何止痛藥。病院中一位資深護士並不勉強她服用,且向年輕同事解釋,病人拒絕,是因為痛感使她知道,她還未全然麻木,她仍有感覺,所以她知道她還活着!

原來麻木比痛更可怕!

活着就是要有感覺,會開心、傷心,會因興奮或焦慮而輾轉難眠。。。所以紅梅谷症候群其實就是對生活的熱情,對新鮮事物的切盼,是心境年輕的証明呢!

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返璞歸真


近年,走在鄉郊的田野間,看見在開懇、農耕的人不再全是職業農夫,而多了柴娃娃式的;來自都市的新手農夫農婦,雞手鴨腳地在田裏客串做勞動者的角色。新界區的休閒農場越開越多,介紹休閒農場的指南亦越來越厚,可見周末農夫越來越多。還有,傳媒開始重提當年本港的蔬菜產量充足,不必仰賴外來產品的老好日子。更有人開始懷念元朗出產的絲苗米如何滋味。甚至有人號召復耕農地,呼龥政府支援農業。又提出城鄉共生,永續農業等觀念。奇怪的是,提這些要求的人竟是出生於8090年代的新銳年輕人!

這些觀念的萌發,自然是年輕人對本土感情日益濃厚,而健康安全的食品又日漸難求。加上鄰近地方如日本、台灣,在農產方面成就驕人,港人迴望本土,便不免浪漫地想像重踏農耕路的可能性。

另一個現象是,年輕人不再無止境地消費,除了電子產品外,他們對其他物慾的要求似在減退中,尤其是衣履鞋襪方面的消費,似比我們那一代省儉。我們那一代成長於經濟起飛的七、八十年代,消費曾是我們生活的重要部份,我消費所以我存在」是那時代的價值觀。但如今的年輕孩子,以衣著輕省為時尚,他們注重環保,強調物質循環再用。我以前在博文寫過的二手物交換派對,免費送出有用物資等活動,都是年輕人帶頭發起的。

在日常交通方面,腳踏車似有捲土重來之勢。踏腳踏車原是香港年輕人周末消閒活動,但隨着對空氣質素的要求,減排成為世界各地的議程,單車成為了環保代名詞。最近香港年輕人倡議以腳踏車代步,冀重奪馬路行車權利。由於政府做事慢吞吞,大部份道路缺乏單車徑,所以有人提議上班族集體騎單車上班,從下而上的迫使政府撥出路面,建立單事徑。十多年前在歐洲旅遊,上班時間,看見西裝筆挺的上班族,掮着皮背囊,風度翩翩的踏着自行車在單事徑上飛過,那景象不是不令人觸目的。看來,這股風已開始吹來香港了。

也許不久的將來,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輕車、便服、自耕而食。道家的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態度,說不定有一天也許會在香港出現!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醒目仔


我們這一代人成長時,常聽到一些莫名其名的說法,這些說法與我們平日接收到的價值觀不同。學校或父母常教導我們,做人要忠誠、正直,但却有人嘲諷地說:做人忠忠直直,終須乞食。大概是有人真的過於忠直,或自以為忠直,結果人生不太如意。

又例如長輩的訓導是勤有功,戲無益」,教導我們做事勤勤力力,但却有人會潑冷水:新界隻牛就夠勤力啦!」言下之意,就是勤力有什麽用,還不是一世做牛做馬。我印像最深刻的一次是一位年輕同事,用新界牛批評她的父親只懂死做,結果家徒四壁,什麼都沒有留下,害她一家辛苦渡日。她那對「勤力」二字的負面腔調,使我震動良久,無法釋懷。

又有人愛說:「執輸行頭,慘過敗家。」那是說,寧可有個揮霍的「敗家仔」,都不想要個事事一板一眼的「執輸」孩子。以上種種說話,都在告訴我們:一個忠忠直直,只懂埋頭苦幹的人只不過是個傻瓜;人們欣賞的是靈活變通的「醒目仔」。

於是我們那一代的「醒目仔」就從這種社會氛圍中慢慢成形。

「醒目仔」的特點是什麽?

「醒目仔」有若干聰明才智,不是不勤力的,但勤力之餘還懂得適當時候走位。未必會作奸犯科,但懂得利用灰色地帶,該取巧時就取巧,絕不執輸。。。

年月過去,「醒目仔」艱苦經營,天時地利人和下,漸漸闢出了一片天:在自已的專業內建立了名堂,又積聚了若干財富,社會上也漸有名望。忽一日,因緣際會,被特區政府看上,委以重任,成為了司長、局長、甚至特首。

位置不同,身份改變,「醒目仔」還是「醒目仔」,但群眾的要求却全然不同了,伴隨着「醒目仔」成長的價值觀和醒目秘笈,一夜之間不再合時宜。群眾要求高官的行為操守必須「比白更白」,說話做事要忠忠直直,有碗話碗,有碟話碟,那些「逢人只說三分話」的習慣,被批缺乏誠意,尤恨「擠牙膏」式的資訊發放。高官特首面對質詢,說話要坦白,自己的身家財產當然要說清楚,連妻兒的私房錢和妻子外家的財政狀況都要說得一清二楚,搞不好,不知道會不會株連九族。。。

社會塑造你我他,高官特首也是這個社會塑造出來的,在指罵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要反省製造這批土生土長高官的氛圍是怎樣形成的?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如露亦如電


自從進入互聯網世界,加上用了智能電話,我竟然對於金剛經那幾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經文好像明白了多一點。

用了WhatsApp之後,與朋友的通訊越來越容易,隨時隨地只需用手指接觸電話螢幕,不必說話,不用張揚,只瞬間便可以與一群人或一個人通訊。通訊完畢,只需一點一撥,便可把留言或圖片删除,不留痕跡,真是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呀。

早在十年前,香港沙士」期間,不幸染上沙士的人要被隔離,連親人都無法探視,聽說當時威院曾利用視像,使病者與親人,可作有限度溝通,以解雙方心中的牽掛和焦慮。那時感覺心中一陣温暖,貼心。覺得這新科技真得力!

到了現在,互聯網更先進,也更方便,應用當然更廣,連生死大事都包攬了。

生了孩子,向父母報喜,以前只能通過電話興奮大叫:「阿媽,生咗個仔呀,八磅半!」現在呢?用視像,要放大嬰兒眼耳口鼻,點撥間便可完成,果然有聲有色,真是一大進步,只惜仍欠觸感和氣味。通訊完畢,疑幻疑真,有點不真實的感覺。

又聽朋友說,家中老人臨終,在外地的親人兒女,趕不及回家送最後一程,竟亦想到利用電腦作視像送終,把現場情景實時顯影,遙視親人走完人生。對生人而言,似是見了親人最後一面,但臨終者在彌留中,是否還有精力,辨認螢幕上的面孔呢?他們所渴望的最後一面,最後的擁抱,又是否得到滿足呢?

更甚者,春秋二祭,也有人利用視像祭祀親人,遠在海外的親友,或是行動不便者,無法親臨現場拜祭,那麼只好利用視像遙拜,也算是表達了心意。其實我們一向懂借景借物傳情。什麼明月千里寄相思」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呀、「一柱一香洞府開。。。」,真個是只要心香一瓣,便能無遠弗屆,直通天庭。近年,更有人相信,人脫離肉體後,只餘能量,說不定,生人的視像拜祭,真能通過網絡能量網,將思念直送能量界!?

有時,看着手機和電腦,常感迷惘。那個我無法想像的廣大互聯網,真是那麼近,又那麽遠。那麼真實,又那麽虛幻。似乎存在,却又瞬間消逝。。。

無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正是這互聯網世界。

(此文所用照片,由Stephen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