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互動晚年生活--生活小區夢


曾與老友戲言,當我們老時,找一處環境清幽的地方,一齊搬家,住近彼此。但需仍然維持獨門獨户,以免相見好,同住難。住得近,閒時可以齊齊尋歡作樂、飲茶看花,有事時,又能互相照應,彼此守望。再想想,這個主意其實不錯。只是,規模得放大一點來做更好玩。

找一塊前臨流水;後倚青山的平坦地段,找建築師,各依喜好,起十多間平房,多點朋友一起住。 每間面積不要太大,以能自理為主。地板要能防滑,屋內、屋外出入口要寬闊,有需要時,方便輪椅自由出入,傢具雜物越少越好,屋內可設一小廚房,喜歡時,煮點輕食。為保護地球,省點電,改用太陽能。門前植花、果樹,旣能遮蔭、乘涼、賞花,又出產水果。晚上不想獨對電視、電腦時,可以串門子、在樹下開露天演唱會、讀書會、弄拳舞劍,各適其適。。。。誰生病了,可輪流照顧、陪伴。縱有外傭,亦可互相分担守護、監督之責,如此一來,外傭會較用心,而子女負担及愧疚之心亦可稍减。

小區內,又可共同耕耘小塊有機菜園,借機勞動,旣能與泥土及大自然保持溝通,又能提供餐桌選擇。閒來,約三兩友人,去水邊泛舟,帶一支釣桿,有願者上釣的魚、蝦,便當作加餸可矣!小區內設小飯堂,平日不想或不能入廚時,有簡餐可供選擇。菜單共同決定,依季節轉換。

設共用小型圖書館、CD櫃,自助形式,信任制,旣能省地方,又能共享資源。小區離市區不能太遠,交通更要便捷,偶然想念紅塵時,可以隨時去潚洒走一回。

忽憶讓我不小心掃掉的山鬼的 Dream House: “宅近青山同謝脁,門垂碧柳似陶潛;好鳥迎春歌後院,飛花送酒舞前簷。。。”我的小區與山鬼的Dream House, 有相近之處嗎?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花無百日紅-思考晚年生活


住在同一個屋苑中超過十年了,也君子之交淡如水地認識了一些鄰居。十年前看着生龍活虎的中、老年人,一次輕微中風,或一場重病,便忽然像換了一個人。神情萎靡,行動遲緩,語言不清,有些靠着手杖,踽踽而行,有些却由外傭陪着,落寞地在屋苑內散步。我看在眼裡,很有些物傷其類的蒼涼感。

近年,發覺越來越多外傭,僱回來,就是做照顧老人的工作。照觀察所得,有些外傭是很細心的。帶着傘,帶着外套,隨時預備着氣候的突然變化,有些大概學過些按摩,在園內坐好,細細的按摩那需要照顧的病人的四肢。遇到一個好的外傭,有時真是要講運氣的。大部份我見到的外傭却都是虛應故事:一隻手不經意的扶着要照顧的人,或是單手推着輪椅,另一隻手則握着電話,不是高談闊論,便是忙於收發短訊,眼晴從來沒有瞄過她在照顧的人。加之,外傭多來自東南亞國家,文化和語言都不同,大家都不能暢快的溝通,離鄉別井的外傭大概也有說不出的苦,但我看見的總是那老者的孤苦、無助。有時,我實在「睇唔過眼要出聲」,但回心一想,便把話吞回去,外傭看着有人干涉,可以不理,因為我不是她的米飯班主,就算稍稍收斂,一離開我的眼底,她可能變本加厲,把氣都發洩在不良於行;或不善表達的老人身上,那真是好心做壞事了。

更不堪的是,有些老人纏綿床笫,大、小二便都要有人清理,更是苦不堪言,有人巡視,外傭連忙勤快清理,但沒有人看望時,便任得滿床腥臭。。。雖則如此,但有外傭,總比無人無物的老人好了些。

沒有人能保証自己必定有一健康晚年,能夠有尊嚴地生活,那麽,我們能做些什麽,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安安樂樂,無後顧之憂呢?

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聽歌觀劇多面睇----兼答山鬼


小時候,跟老爹往觀京劇。那時,志不在劇,而是那滿滿一紙袋的零食。正當全神貫注對付零食之際,身後忽聞滿堂采聲,我大吃一驚,把一大袋的零食都跌在地上了。從此知道看京劇是可以在精采的骨節眼處,大吼一聲 “好!”的。

我睇廣東大戲較遲,到我懂得欣賞大戲的時候,大戲已經在大會堂演出了。但我聽說,以前看大戲或神功戲時,是容許小販在戲棚內販售汽水瓜子果餅的,觀眾一邊看戲,一邊嗑瓜子好像也是有的。

到後來,開始正襟危坐、摒息靜氣聽交響樂或中樂時,反而覺得小了一點什麼,所以每到一曲精采完成,可以大喊Encore或 “再來一次”時,我是真的從心底喊出來的。我喜歡其中的交流和表達,我看表演者大概也是非常喜歡觀眾有反應的。故此,我對現時年輕一代,聽流行音樂演唱會的文化,其實是不大反感的,有時甚至會樂在其中。

山鬼在我的寫意崑劇留言謂: “。。。試聽所謂港產流行曲,不論音色、旋律、歌詞,相信不過十分鐘,便知評之為下里巴人已是過份抬舉;而此類 “演唱會”之 “聽眾”之尖叫聲、吹哨子聲.......亦與 ‘歌手’同級別。。。”

這說法似曾相識,我的老伴與山鬼言論同出一轍,所以他也從來不聽這些演唱會,也從來不花錢買這類CD。

我雖然也不大去這類演唱會,但我覺得此現象的存在,是反映時代精神的一種表現。所謂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流行文化,歷史潮流不可改變,流行文化也是難以改變的。幸而香港這彈丸之地,大眾、小眾種種娛樂文化仍不乏選擇,這真是要感恩的。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寫意崑劇


與友往觀崑曲經典折子戲,見文化中心大劇院座無虛設。

一向看這類經典戲曲,從後座望向舞台,眼光所經之處,都是花髮滿頭的後腦。但當日所見,却是不乏青絲烏髮,間中還雜有各色異國觀眾,可見崑典在過去幾年,由白先勇等有心人的努力改良、推廣,終於有了成效。

發源於蘇州崑山的崑曲,盛名遠播,被稱為「諸劇之母」、「百戲之祖」,十年前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口述非實體人文遺產。

像中國文人畫一樣,這場表演的舞台充滿寫意風格。空落落的舞台,安放着一桌兩椅。背景是帶着絲光的布幕,中央部份,綉上一小叢蘭葉蘭花,豆青色的地毯,對應着蘭葉蘭花的淡淡綠意,真是清簡空靈至極緻。

觀眾如我,尋求的只是兩、三小時的感官和心靈的亨受,說得雖簡單,但要達到目的,却是演員的演技,配合音樂和故事內容,才能致之。

外行人如我,靠着字幕看故事,加上演員的唱、做、唸、舞(武) 的確時有觸動之處。但我相信,最能觸動人的,也許就是同理心了。當日的折子戲中,最觸動我的有長生殿的絮閣和還金鐲的哭魁。

前者演楊玉環撤潑,跑到唐明皇與梅妃叙舊的絮閣「踢竇」,那酸風醋雨,又愛又恨,又嚇又哄的表演,道盡了小女人要獨佔愛人的心態。雖然覺得唐明皇身為一國之君,竟與舊愛訴舊情,也得偷偷摸摸,有點匪夷所思,但旣是戲劇,自有一套自圓其說之邏輯。但嫉妒這情人之間的心理活動,却是共通的。

哭魁說的是有才華的書生王御赴京應考,因失考卷而落第。那失意的酸秀才困境重重,旣抱病又意難平。這些都是人生的五味架,大部份人都曾經嚐過,所以特別令人容易代入,使人鼻酸。

雖說內容令人理解,但一句五個字的歌詞,却唱足三分鐘,有時又真的使這個心急的觀眾不耐煩。但哀怨、悲涼、惆悵、纏綿這種種情緒,大概是需要時間慢慢展現,讓人緩緩品味的。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夏日炎炎倦欲眠


這兩年,香港的夏天,明顯比以前酷熱。大熱天時,老人家如何排遣?以前, 一家人住在一起,可以含飴弄孫,家中人多,要早早買定湯料消暑,還要天天變着花樣:冬瓜荷葉薏米湯啦,竹蔗茅根湯啦,花旗参蘋果湯。。。總之就是忙!

但現在,大多數下一代作興搬開住,近年,很多少年夫妻,還學歐美一樣,結了婚,寧願養小貓、小狗,也不願養小孩。理由很多:對婚姻缺乏信心、未來世事難測、經濟拮据,總之都有理由。而老一輩,或與老伴同住,或獨居,需要做的家務不多,亦無兒孫可“湊”,於是便顯得無所事事矣。總不成日夜打麻將,逛街,長年出外旅行。。。於是很多中、老年人不是在家枯坐,便是到有空調的商場枯坐。枯坐無聊,便會打瞌睡。我看着,心中難過,這種老年日子如何過?
昔讀紅樓夢,見史氏太君賈母,兒孫繞室承歡,何等開心。就算小户人家,也都是一家子熱熱鬧鬧的,怎麼到了廿一世紀,長者却都變了孤獨老人,真掃興。

還有一個地方,是另類中、老年消暑的地方,那便是公共圖書館。我們這一代屬於所謂“嬰兒潮世代”的人, 一向爭強好勝。不浪費時間是一個特色,於是到圖書館自我增值,便成為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集體行動。在那裡,旣能排遣時光,又能或多或少增進知識,疲倦時,更能在閱讀椅上閉目養神。分文不花,又有所得,於是公共圖書館中,增加了很多中、老年人。人多之時,坐的地方便不大夠了,於是,圖書館雖多斯文人,但有時不免會見到有失斯文的行為:爭奪座位。這讓我想起,好像還不是很久以前,那時會考,在大會堂圖書館爭奪自修室座位。。。

怎麽一轉眼,便老了?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學習做長輩


又是節慶大日子!

年輕時,遇到大日子,家族聚會是要到父母叔伯長輩家中,執後輩之禮的,因為這是我們那年代的禮數。

年華逝水,驀然回首,我們竟由後輩升級成了前輩。我們由女兒、媳婦,變成了別人的母親、岳母、奶奶、嫲嫲和婆婆。這種角色的改變,一下子是會令人感覺迷惘的。

我們成長於威權時代,那時候的教育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長輩有無限權威。他們高高在上;發號施令,我們做後輩的,只能誠惶誠恐,低首遵命。但到了今日,情況逆轉,以前的那一套已不管用了。

年前,一位師長極力推薦陳廷三博土的文章,謂可給我們一些如何學習做長輩的建議。是的,重新適應一個新的身份,是需要學習的。

近日重讀陳廷三博士的文章:「金色年華與落寞侍棄」。他提醒我們,今時今日,要做一個稱職的長輩,最忌 「整天百無聊賴,空坐等待後輩來取悅和照顧,自視輩份高,牢牢地把自己釘在高位,其他人似乎只能圍着你参拜,無形中把自己變成別人的包袱和枷鎖」。

真是及時的提點!

節日,是凝聚家人的好日子,而長輩,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成為凝聚家人的黏合劑,過時過節,可集合子孫後輩共聚天倫,歡聚一堂。

但過份強調自己的輩份,事事要後輩遷就,有時是會使後輩們敬而遠之的。所以,要適當地變通一下,可以主動一點,提一點如何慶祝行樂的建議,如果能力許可,還可以做一道菜,買點小禮物,讓氣氛活潑一點。當然,我覺得萬事隨心最好,太勉強是不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雖是親人,也得講究「自然」二字!太做作了,有時可能適得其反呢。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學古人消夏


近年,亞熱帶的香港氣候,變得有點像大陸性氣候:夏天酷熱,冬天嚴寒。是以,一向熱愛陽光的我,也漸漸難抵炙身的熱力,而極力避免直射的艷陽,盡量留在家中。

夏日炎炎,兼且日長夜短,如何消夏,頓成難題。有朋友索性離港,跑到南半球避暑去也。我資財短拙,且尚有雜務困身,實在難以一走了之,唯有自求多福,創造我的夏日生活。

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建議:【暑月日出則起,收水草清香之味。蓮方歛而未開,竹含露而猶滴,可謂至快。】(養生記逍 浮生六記)

“日出則起” 倒是可以做到的,雖無蓮、竹為伴,但水草清香之味還是有的。

早餐後,趁氣温仍然温和,可先完成必要的文字功課和必須做的雜務,較能得心應手。

夏日窗外,蟬聲噪耳。明末清初文學家張潮說:【春聽鳥聲,夏聽蟬聲。。。】,原來夏天是作興聽蟬噪的,雖說蟬聲吵耳,但由於音波穩定,竟有安定神經之作用。午間倦甚,會稍睡片刻,聽著蟬鳴,竟能悠然入夢,睡得深沉,真是意想不到!

午睡起來,神清氣爽,最宜讀書。張潮云:【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但我覺得夏日讀史太沉重,改讀詩。 “江色綠且明,茫茫與天平。逶迤巴山盡,搖曳楚雲行。。。”,雖怕熱,不出門,但山山水水都在眼前,多好。

午後有暇,喜製香草綠豆薏米羹,冰凍後,可作小食,可作飯後甜品。此外,另一消暑涼品,也易自製,那便是冰鎮蜜糖檸檬茶。

浮生六記閑情記趣有載: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芸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我的冰鎮檸檬茶,若能用上芸娘的荷香茶葉,韻味一定更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