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家融樂



聘傭人,尤其是聘請照顧老人的家務助理,有時真的要看運氣。

我見過的幸運例子:一位服侍八十多歲老人的印尼籍家務助理,其細心體貼處,比家人猶過之,這位被照顧的長者真是有福的:

夏日,晨昏兩次,見她扶着手持拐杖助行的老人家,在屋邨平台散步,她手上提着一個購物袋,內裏裝着老人愛讀的報紙,擦汗的毛巾,輕巧的小扇子,欲雨的日子更不會忘記帶傘。老人家行得倦了,想坐下休息時,她還備有抹去雨水或灰塵的紙巾,讓老人家安坐。老人讀報時,如果當日天氣熱,她還會在旁輕輕撥扇。

冬日,帽子、圍巾、厚外套把老人家包得密密實實的才出門,老人有時嫌熱了,她會熟練的助他除去厚衣,圍巾,且隨手把衣物叠得方方正正的放着,一見老人有加衣的意思,又卽時助他穿得整整齊齊的。過程無需語言,一切自然熨貼。

有時,老人會放下枴杖,做一些輕巧的舒展運動,她在旁也乘機伸伸四肢,但一雙眼睛從不離開老者,老者步履稍有輕微不穩,她已第一時間伸手扶持。做的時候,和顏悅色,好像理所當然那樣,而長者看她的時候,也總是面帶笑容的。我相信這位長者的家人,看見這情景,心中或許能稍減一些不能親自侍奉親人的內疚之情,連我們這些外人看着,也覺歡喜。。。

我無從知道她在家中如何照顧老人,但看她長年累月,細心體貼,不慍不火的照顧手法,在家大概也不會太不一樣吧。

老實說,照顧老人並非易事,尤其是不大能自理的長者。我們屋邨的這位外傭,照顧老人,舉重若輕,那是很特別的例子。有照顧過長者的人,大概都會同意,照顧老人,壓力其實相當大,不單體力方面,在情緒健康方面,要求也是很高的。

最近,從電台節目知悉葵涌醫院成立了照顧長者的家融會」,這個組織主要支援負責照顧長者的傭人,家融會還舉辦課程,專供照顧者參加,幾百元學費,則由顧主負責。原來這課程主要是教導如何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但大部分課程,光看題目,似乎對照顧一般長者也很有用,例如飲食健康,家中物理治療,情緒及行為問題處理等,這些都是家傭平日照顧長者要面對的問題。除了學習照顧長者外,家傭還可以與同學分享各自的經驗和分担面對的困難。家傭也是人,也有情緒,她們照顧的雖不是自己的親人,但來自體力和情緒方面的挑戰,也是相當沉重的。香港老人越來越多,中產家庭把老人交給外傭照顧,似成趨勢,此項服務正來得其時,若能將訓練課程擴展至一般老人照顧,可能有更多本地長者受惠也說不定。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路上的天使


一大清早,在大埔街市附近,常見有來自附近村落的長者,在地上鋪一塊小小塑料布,上面放着自己種的一紮青菜,幾顆番茄,數枚蘿蔔,便是一檔生意。有些老人家會帶一張輕便的塑膠小矮櫈,坐着做買賣;有些什麼也不帶,只蹲着,一蹲可以數小時;有些則舖塊紙皮,坐在人家店舖外面冷硬的石階上。她們很少叫賣,只靜靜的等待客人光顧。光顧的客人,大都是精打細算的家庭煮婦,走過那些塑料布旁,眼睛盯着蔬菓,問了價錢,合意的便塞進購物袋,付了錢,便完成交易,至於那些蹲着坐着的小販,顧客大概連他們的樣貌也看不清楚,遑論留心他們是坐着、蹲着,或是坐在冷冰冰的石階上!

但偏偏就是有人長了心眼,看見了這些賣物公公婆婆的處境。

有孩子的家庭,很多都備有一叠能砌成地板的軟性塑膠膠墊。砌好舖在地板上,色彩繽紛,孩子都喜歡在上或臥或坐或爬,打跟斗都不會受傷。

當人心中長了心眼,便能看見事物的可能性。我的朋友H,就是得到了幾塊這樣的膠墊,原本人家送給她,是讓她郊遊時,可與朋友在草地石上排排坐,吃菓菓。但她却想到了比她更需要這膠墊的人:就是那些坐在冰冷石階或蹲在地上賣物的公公婆婆,她把膠墊轉贈他們,讓他們墊在地上或梯階上安坐,可以較舒適地做買賣。

這幾塊柔軟舒適的輕便膠墊,一點也不值錢,但難得的是H對人的體貼和關心,尤其是陌生人。聽她談話,她會不時提及在路上遇見的執紙皮婆婆,掃地阿姐,清潔阿嬸。明顯地,她平日行在路止,便把這些人的處境和需要看在眼內,不單看在眼內,還放在心上,當有適當的物資或機會到來,她便不著痕跡地放在那些需要的人手上。。。

她的小背囊,常藏着些小面額的超市現金劵、衣物、用品、食物。這些物資,有些是她自己的,有些則是朋友知道她熱心助人,請她代送的。至於這位路上天使,她自己也不是一無所得的,她最大的收穫便是看見公公婆婆,阿姐阿嬸,收到貼心的用品或援助時,向她展示的那眉舒眼笑的歡喜之情!



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傳統就是這樣傳下來的



過年,住在美東的女兒來電,她住的地方,不比紐約,還不作興慶祝農曆新年。女兒自小受西方教育,對中國古老的習俗沒有深究,也從來不覺得她對農曆新年有何特殊感情,但她在電話中却告訴我,過年前,她添了些紅色衣物,年初二,她煮了些新年菜,還特別做了蝦,說是希望來年生活「笑哈哈」!我聽了忍不住哈哈笑。這真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事,一向以為女兒對這些事都無心裝載,但因為她喜歡吃,却把這些意頭菜記在腦海中了,雖然純屬好玩,但就是這「好玩」二字,把這些過年的老習慣、老傳統不經意的傳下來了。

我也有些例行的過年必做事件:新年前,不忘在家中大掃除,雖然平日家務助理已經把家中地方打掃得頗乾淨,但到時到候,我還是愛大張旗鼓洗擸塌一翻。然後又會揀一個天氣好的周末,與老伴開車到新界相熟的花場買年花、水仙。大除夕又愛把紅彤彤的揮春貼在牆上,亮閃閃的過年飾物掛在燈下。更不忘採購賀年食品、並把家中的茶、米、油、鹽、糖罐填滿。

我對節日習俗其實一向並不熱衷。尤其是住在香港,購物方便,並不一定要在過年前入貨。但以前做這些,是為了讓孩子感受一些新年氣氛,知道農曆年是怎麼一回事,都做些什麽。如今,孩子都已長大成人,各自遠闖自己的一片天,而我目前仍在奉行這些繁文褥節,細細想來,大概是重温舊日,多於實際需要了。

五、六十年代,父母南移到港,懷鄉情緒使他們每到傳統節日,藉着煮家鄉小菜,與同鄉相聚,以慰鄉情。當年叔叔伯伯過年在我家中大聲猜拳喝酒,大口吃肉,黃銅火窩爐膛裏的炭火燒得正紅,上面的蛋餃肉丸油荳腐粉絲滾得熱騰騰的。那種豪邁的歡樂氣氛,我至今難忘。所以到我自已成家後,便不自覺的模仿。雖然有時想起來,有些習慣其實相當好笑,例如年尾我例必要把雪櫃塞滿食物,又愛抽一袋米回家。但現實是今時今日的香港,超市日日開門做生意,還有什麼理由非要在年尾買菜糴米不可?但我就是要把雪櫃米缸填滿,油鹽醬醋瓶都不讓空着,因為媽媽當年是這樣做的。。。

原來最牢靠的傳承,是把習俗和傳統融入衣食住行中。

 (此文照片由Stephen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