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記憶寶庫:台灣VS 香港


老友Jinna whatsapp傳來一則短訊,說是中國時報徵文,叫我趕快去投稿。Jinna最愛開我玩笑,她大概不知道我雖是香港人,卻最愛讀台灣文學,在我眼中,台灣的文化水平和文學創作,在兩岸三地和其他華人社團中,水準之高,首屈一指,我那三脚貓式的文字,怎能跟台灣人相比,這老友直情是在尋我開心!

但好奇心還是讓我按捺不住,想看看中國時報在徵那一類的文稿。這才發覺,原來中時徵文,其實是台灣文化部推出的一個國民記憶庫」在中時刋登的徵文廣告。

兩年前,文化部開始收集台灣人的故事,然後放上國民記憶庫。是以這記憶庫收藏的是台灣人「個人的記憶,也是微觀的臺灣。」換言之,就是台灣文化部在收集民眾的歷史和回憶。

我們常常說,中國歷史,從來都只是帝王將相的歷史,是成王敗寇,當權者的歷史。但台灣文化部這次的創舉,蒐集的可以說是台灣人民的歷史。他們所蒐集的故事,由澎湖海女、公車車掌、新移民老兵榮民的故事,都兼收並蓄。然後把所有收集到的故事,放上國民記憶庫裏。

記億庫裏珍藏的,是利用錄音錄影製成的錄像。錄像製作可以由敍述者的兒孫或朋友利用手機錄製,然後上載記憶庫,也可以到文化部設於各地的故事蒐錄站去錄製。有些偏遠地區,文化部還設有故事行動列車,甚或到府進行錄影服務。這真是一次規模龎大的蒐錄行動,讓每一個有故事要說的台灣人,都有機會說出自己與社會國家的記憶。

計劃推出了兩年,據說已蒐錄超過八千則故事。

但記憶庫裏有的只是錄音錄像,文化部現在要做的,就是徵求寫手,把故事庫裡的故事,寫成散文,然後投稿參加徵文比賽。這些文章可以使臺灣人民的生命故事以不同面貌呈現」。。。「讓很多曾經被壓抑的小敘述被傾聽、被發現,臺灣人更認識彼此,社會開始有真實的凝聚。」(龍應台語)

寫到這裏,我這個香港人,自然就會想到,這麼有意義的事,香港不是也該做嗎?

臺灣的面積和人口都超過香港,他們尚且能克服種種地理和文化障礙,收集民眾的故事,小小香港,不是更容易做到嗎?香港自1842年割讓予英國直至回歸祖國,這百多年間,自有很多可歌可泣,起落跌宕的故事值得留下來吧。我知道香港也有很多有心人,早己開始從事香港史的研究和書寫,也有人從事口述歷史的工作,但由於力量分散,亦缺乏全盤統籌,未免掛一漏萬!台灣這一招在民間蒐集本土故事,製作錄像,寫成文章,真真值得香港借鏡。

然後我又想,老友Jinna,在台灣數十載,打出了一片天,也走過了無數難忘的歲月,她才真真有資格在台灣故事庫內,留下她那閃爍的創業故事。然後再執筆為文,參加徵文。Jinna, 你怎說?

台灣故事島: http://storytaiwan.tw/writer/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社交網站


生命的熱情,無法長久自燃,有時不免要仰賴來自外面的助燃劑。今時今日,社交網站便是其中一個提供心靈燃料的導熱管,也是友人間的心靈驛站。

人生世上,看真了,原來都是孑然一身,朝着一條前景不明的人生路,踽踽而行,所以時有孤獨之感。連蘇東坡那麼豁達的人都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幸而這世界發明了社交網站。它蛛網般的線路,早已覆蓋了大半個地球。四面八方處身於逆旅中的行人友人,只要身邊帶有智能電話,在有網絡覆蓋的地方,便能隨時發放或接收友人的資訊。在你來我往的連繫中,我們確認或在不遠處,或在天涯海角,有其他同樣踽踽而行的人,走的雖然是各自的路,但通過文字,圖像,或各出巧思的內容,彼此聯絡。有時,貼心的一言半語,瞬間便使開始麻木或冷漠的心,緩緩暖起來。

當然也有些內容,流於膚淺空洞甚至無聊,有些則是說了等於沒說的,但這不正在反映我們的生活嗎。生活中不盡是有聊有意義,有時也得偶然無聊無聊。古人不是說過: 不作無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嗎。(一笑)

社交網絡之間的通訊,活像一班或親或疏的友人,圍在無形的網絡旁,互相取暖,各自訴說着不同的故事,有時正經八百,嚴肅地說大道理。有時嬉笑胡搞,要多無聊有多無聊,在種種不同形式的溝通裏,是無形的支援,訊息和情意在網絡間忙碌地日夜穿梭,人的孤獨感因此得以短暫消除。

只是,活到此時此刻,生命和時間都越發寶貴,在網絡的暖爐旁,大家共聚閒談,確認彼此的存在後,記得預留時間給在自己身邊共同生活的人,也不要忘了繼續做自己真正熱爱的事,因為每個人都仍然有屬於自己的路要走,別因忙於社交,消耗過多的生命和時間,讓自己迷失在網絡的驛站中,忘了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