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紅莓谷症候群


經過了幾十年的東奔西跑,已經很少為出門旅遊而晚上失眠。但有時仍會為一個盼望了很久的旅程成行而徹夜輾轉反側,在旁的老伴便會取笑我又犯了紅梅谷症候群

這個紅梅谷症候群我看很多我的同代人都曾經犯過。

五、六十年代唸小學時,沙田紅梅谷是很多學校秋季旅行的目的地。那時,交通不便,旣無海底隧道,又沒有幾分鐘一班的電氣化火車,於是由港島去新界,好像千里迢迢,經過萬水千山似的。那時的小學生難得出遊,是以一年一度的旅行已經覺得非常刺激,我這個孤陋寡聞的小學生,在旅行前一晚,便已緊張興奮得像出國一樣,睡不著覺了。這故事入了老伴的耳,從此成為他調侃笑謔的口實。

歲月如流,有時順流,有時逆流,隨波逐浪了這許多年,年歲痴長,人竟也變得淡然了,好像已沒有什麼新鮮事能使我興奮失眠。不單對出遊,對各種發生在身邊的事也越來越沒有什麼感覺了。不單對事淡,對人也淡,不再像小時候那樣感情豐富,容易感動、激動,易哭易笑易失眠。。。身邊人開始投訴我老是淡淡的。

原本,我蠻喜歡這淡淡的心境,水波不興,日子平靜,不是很好嗎。況且我們的文化也強調一個淡字:。。。與人交,始若淡薄,既久乃益固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淡以成。如果形容某人性情恬淡,衣飾淡雅,那也是褒,不是眨。

只是近日開始覺得,處事對人還是不要太淡才好,生活淡而無味,看似風平浪靜,其實很易陷於麻木。因為人太淡了,慢慢會變冷淡,然後開始冷漠,最終變得麻木,豈不可怕。躁動、狂怒、大喜大悲也許不再適合我們,但生活中的種種或喜或悲的感受,還是應該細細體味,好好感受,不要為追求平靜,而把一切能引起失眠的事推出門外。

讀過一本有關生命教育的書本,中有一病人個案,其人已臨生命末期,面對強烈痛感,卻拒絕服食任何止痛藥。病院中一位資深護士並不勉強她服用,且向年輕同事解釋,病人拒絕,是因為痛感使她知道,她還未全然麻木,她仍有感覺,所以她知道她還活着!

原來麻木比痛更可怕!

活着就是要有感覺,會開心、傷心,會因興奮或焦慮而輾轉難眠。。。所以紅梅谷症候群其實就是對生活的熱情,對新鮮事物的切盼,是心境年輕的証明呢!

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返璞歸真


近年,走在鄉郊的田野間,看見在開懇、農耕的人不再全是職業農夫,而多了柴娃娃式的;來自都市的新手農夫農婦,雞手鴨腳地在田裏客串做勞動者的角色。新界區的休閒農場越開越多,介紹休閒農場的指南亦越來越厚,可見周末農夫越來越多。還有,傳媒開始重提當年本港的蔬菜產量充足,不必仰賴外來產品的老好日子。更有人開始懷念元朗出產的絲苗米如何滋味。甚至有人號召復耕農地,呼龥政府支援農業。又提出城鄉共生,永續農業等觀念。奇怪的是,提這些要求的人竟是出生於8090年代的新銳年輕人!

這些觀念的萌發,自然是年輕人對本土感情日益濃厚,而健康安全的食品又日漸難求。加上鄰近地方如日本、台灣,在農產方面成就驕人,港人迴望本土,便不免浪漫地想像重踏農耕路的可能性。

另一個現象是,年輕人不再無止境地消費,除了電子產品外,他們對其他物慾的要求似在減退中,尤其是衣履鞋襪方面的消費,似比我們那一代省儉。我們那一代成長於經濟起飛的七、八十年代,消費曾是我們生活的重要部份,我消費所以我存在」是那時代的價值觀。但如今的年輕孩子,以衣著輕省為時尚,他們注重環保,強調物質循環再用。我以前在博文寫過的二手物交換派對,免費送出有用物資等活動,都是年輕人帶頭發起的。

在日常交通方面,腳踏車似有捲土重來之勢。踏腳踏車原是香港年輕人周末消閒活動,但隨着對空氣質素的要求,減排成為世界各地的議程,單車成為了環保代名詞。最近香港年輕人倡議以腳踏車代步,冀重奪馬路行車權利。由於政府做事慢吞吞,大部份道路缺乏單車徑,所以有人提議上班族集體騎單車上班,從下而上的迫使政府撥出路面,建立單事徑。十多年前在歐洲旅遊,上班時間,看見西裝筆挺的上班族,掮着皮背囊,風度翩翩的踏着自行車在單事徑上飛過,那景象不是不令人觸目的。看來,這股風已開始吹來香港了。

也許不久的將來,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輕車、便服、自耕而食。道家的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態度,說不定有一天也許會在香港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