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Jinna 的部落格:活出色彩


老友Jinna的部落格---活出色彩,在她精益求精的雕琢下,終於帶着眩目的色彩和光影,閃亮登埸!

她的出色畫作和攝影作品,以前只能偶然在展覽中得窺一二,如今藉着部落格,终能讓我們靜心细心慢慢欣賞了。

我對畫不在行,不敢胡說八道。只能說説個人感受。我覺得,對着她的作品,看着看着,只覺得心裡歡喜,歡喜之餘,却又能慢慢體驗畫中散發出來的寧静的餘韻。任畫作色彩如何鲜活、繽纷,背後總有股寧人心神的力量。我不知道原因何在,盼Jinna教我。

身為藝術門外漢,真不知如何介紹她充滿色彩的美麗平台,還是由她自己來說吧:

我和藝術的結緣已久,自小耳渲目染,家族中大半都喜歡繪畫。退休後,重拾少時夢想,以繪畫著色人生。「活出色彩」是把我這些年作畫的心路歷程 ,作一番整理。也藉此勉勵自已更努力的追隨夢想,活出生命的色彩。

「美的覺醒」作者蔣勳,「美其實是一種分享。美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種財富,越分享,就擁有越多。」「活出色彩」更希望可以與有緣者輕鬆的、談談視覺藝術,一起來分享這古往今來、源源不的財富。

美的財富網址是: http://jinnaart.blogspot.tw/

(此文的照片由Jinna提供)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關西浮想



去了一趟日本關西自由行。

我們以大阪為駐點,住的是Airbnb的短租住宿房子,喜其可煮簡餐,不必日日在外吃早、午、晚三餐。必要時,又有洗衣機洗濯替换衣物。

頭幾天,先熟悉大阪周遭環境,其後,手持一張日本五日鐵路通票,隨心所欲地向大阪以外的旅遊點出發探索:先後去了京都、奈良、廣島,宫島 、高松 ,和歌山、城崎等。

近十多年來,台湾、日本、韓國幾乎成了香港人短程旅遊的首選,對那些地方的熟悉程度,簡直像是自己的後花園一样,所以不說景點,說一些浮泛的觀察。

單車上的母與子
不知什麼原因,大阪城內,以單車代步的人特别多。其中尤以带孩子的年輕媽媽們,喜歡載着孩子踏單車。那麽單薄的一架單車,前面安裝一個座位,後面或放一隻購物籃,或加裝一張椅子。如此這般,有時一前一後,載着兩個幼童,有時籃裡載着貨物,前面坐着歪着頭睡覺的娃娃。有時終於好像見到窈窕淑女,單身踏着單車,但擦身而過時,方瞥見原來胸前竟穩穩的袋着一個幼嬰。

我看見這樣的母與子,總有點提心吊胆的,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上,並沒有專為單車而設的單車徑,一大二小,坐在單薄的兩輪車上,穿插車叢中,我是連想想都覺心驚,萬一。。。

照看,大阪的公共交通其實不錯,大阪媽媽們這種带孩子的方法到底是怎樣促成的?

鬧市鳥聲
大阪的人口比東京少,上班時段,火車和地鐵站雖然也有人潮,但大大不及東京在上下班高峯期,那密匝匝蟻排兵般密不透風的黑衣人牆。雖在上下班人群中,火車站上還能聽到悦耳的鳥鳴,我曾循聲找鳥踪,但不獲。眼光所及,好像也沒有什麽樹木。一晚夜歸,竟還聽到相同的鳥聲在車站啁啾,這才醒覺,那鳥聲,其實只是車站播放的聲効,一聲一聲,不徐不疾,使人彷似閒坐林下。原來大阪火車站,不播音樂播鳥聲,目的自是不言而喻。城市人繃緊的神經,顯然受到了關注。

自己的垃圾自己理
久已發覺,日本街上甚少見到垃圾桶。我起初猜想,也許他們也像倫敦一樣,街上不設垃圾桶,是發生示威或暴亂時,垃圾桶可被用作藏炸彈,放火甚至作為投擲的武器。但想,街上不見垃圾桶這現象,早在恐襲之前便已存在。

原來日本人早已習慣把自己製造的垃圾,带回自己家中處理。

在大阪,大部份火車月台設有分類的回收桶和垃圾桶。乘客下車時,可以把飲料膠樽、報紙、果皮分別丢進不同的回收箱內。但街上、公園或公眾地方,大部份都已不設垃圾桶,為此,每次外出,我都得在百寶袋中,放一隻小塑膠袋,以便像日本人一樣,「自己的垃圾自己處理」。

靠左靠右
在香港,上落電梯,我們都是靠右站立,讓左邊成為通道。在東京,我發覺他們是靠左而站,虚右以待。但在大阪,却又與香港一樣,齊齊靠右而站。關於使用扶手電梯,日本國原來實行一國兩制。

在東京大阪旅遊你必須及早提醒自己不要亂了左右否則潮水般的人群很快會把你淹沒使你左衝右突十分狠狽

日本貨用日半
中學時,我們的國文的老師非常痛恨日本,反對我們光顧登陸香港的日資百貨公司。他告訴我們,有句順口溜,說是:「日本貨,用日半」。我說的是四十多年前的舊事矣。

今日,「日本製」三字,是品質優良的保証。不單遊客愛日貨,日本人自己也一味强調用國產品:吃個麵條,强調麵條是國産小麥製。買個水菓或野菜,都要自報家門,告訴顧客該産品是産自本國某縣某地的。總之,日本人覺得,只有國產貨,才是優質的保証。反觀中港兩地人,若有選擇,大概只愛「洋貨」、「來路貨」、「舶来品」。

何以兩國物産,受到的待遇如此不一樣?

(此文照片由Stephen提供)


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百寶袋


記得有個電視節目,專愛探究女士手袋裡的乾坤,鏡頭前,袋中乾坤嘩啦啦倒出來,真是千奇百怪,你想得到想不到的東西都有:鎖匙銀包外,化粧品、指甲銼、髮夾、零食、糖纸、香煙、私人貼身用品,林林總總,數不勝數。在打拚的年華,隨身小物自是繁複多變,因為需要應付不同場合。至於我輩,早到了人生下半場,繁華落盡,一切力求清簡,話雖如此,但原來長者百寶袋內,也仍有不少「叮鈴噹啷」。

我很羨慕有些男士,錢包放褲袋,手持一個智能電話,便能行走天下,光看着都覺得逍遙。可我出門無論如何得有一隻小背囊,袋滿隨身小物。這些小物可不是隨手丢進背囊的,隨着年齡漸長,精力日衰,帶在身邊的東西越短小輕薄越好。經過多年篩選,這一大堆放在背囊的雜物幾乎已是必不可少的必須品了:

手機銀包、散子包、鎖匙、老花鏡/太陽眼鏡
飲水瓶、外套/披肩、手帕/紙巾、晴雨摺傘、購物袋
香草/蚊怕水、潤唇、潤手膏

此外,我還得帶一支原子筆,一本記事簿。若是坐長程的車/還會帶一本小書或抽出報纸副刊摺細袋入

用了智能手機多年,知道如果盡用其中功能,有幾樣東西其實可以擠出背囊外。銀包、散子包可用電子錢包代替。原子筆、記事簿和書本也可用手機上的電子記事本和閱讀網站搞掂。只是,用慣了實物,對虛擬世界的種種,有點不放心呢。還有就是,晉身長者後,最怕病來磨,是以外套晴雨傘,乃維護自身健康必不可少之寶。。。

這許多東西放在一起,份量其實不輕。選購時,雖都盡可能挑最輕巧的,但加在一起,背起來,有時還是吃不消的。看來還得拜託做銀髮族生意的設計師和商人,在設計這些必要的隨身小物時,盡量嚴選材料,打造更輕更薄的產品,以減輕長者肩的負擔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乘着網絡世代的順風車


我們這些戰後嬰兒潮世代 ,大部份都經歷過五、六十年代的拮据,雖未至於「一家八口一張床」,但當年物質條件顯然大大不如目前,所以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打工仔薪水每年作雙位數字調整,我們袋中忽然有了餘錢,便也曾投入拚命消費的購物行列。由房子車子、手錶珠寶、到衣飾鞋襪,胭脂水粉,都曾汲汲追求。有時在本地採購不足,還要乘着當年的旅行熱,放假時去歐美、日本旅遊補貨。。。那時物慾像一個無底洞,填來填去都填不滿,以致家中每一角落都塞滿了戰利品。但物極必反,忽一日,沒來由地,發覺擁有過多的物質,竟是負担。

擁有物反客為主,成了支配我們的主人。它們除了佔用我們的活動空間,還要佔用我們時間。稍一對它們疏忽,它們會發脾氣:房屋會滲水,汽車會罷工,手錶會停擺,珠寳會黯啞,衣飾會發黃,胭脂水粉會變乾硬。。。原以為物質可使我們生活得更好,更方便,誰知它反增煩亂,使人束手。

反觀我們的下一代(有人稱他們為X,Y或網絡世代),也許因為從未經歷過物質匱乏的生活,一般年輕人,除了波鞋和電子產品,他們其他方面的物慾,反不如他們的父母輩或祖輩那麼強烈。細細看來,網絡世代,其實比嬰兒潮世代更早體會物質過剩的問題。

嬰兒潮世代都已「入五」、「登陸」,惜物觀念尚存,總想物盡其用,而處理方法不外把多餘物資放入回收箱或垃圾桶。網絡世代對物質的處理方法與我們這一代截然不同。他們熟悉互聯網,早懂得藉網絡建立不同的社交平台,利用平台發送消息,為物資尋找出路,或買賣,或送贈,甚至還會闢場辦以物易物活動。

更有善心的年輕人,他們不單為自己的多餘物資找歸宿,也幫助其他人好好善用舊物。他們把弱勢社群的需要記在心頭,在適當時機為他們搜集必需的物資,例如有人在網上呼龥,要求網友捐出乾淨的舊球鞋,送給無家者。大家都知道無家者往往收到衣物圍巾無數,但一雙合脚的鞋,却很少有人會顧及。

網絡世代要簡化生活,減少身外物,除了源頭減購,好好處理舊物之外,有人做得比誰都徹底。美國有些年輕人,他們索性搬住小房子,賣掉汽車,以自行車或公共交通代步。必須開車時,則與其他人輪流發車,還在網上找同路人共同上路,以減低總體汽油消耗量。更甚者,有人除了保留幾件必要的隨身物外,其餘身外物一概不留,真有需要時,則用腦力或勞力交換食物或其他必須品。

香港這城市,最近亦有年輕人在社區設立雪櫃及食物架,讓街坊把多出來吃不完的新鮮蔬果或其他食物放進去,這些設施的目的,純為減少浪費食物,並非一般施與受的關係。你有餘,可與人分享,若有需要,也可自取。放入食物,不是捐助,取出食物,也不是被救濟,完全是一種平等的分享。

乘着網絡世代的順風車,和他們的社交平台,像我這些徒有心意,却無方法的上一代,終於可以漸漸減少身外物,簡化生活,重奪生活空間和時間。

謝謝網絡世代的功德。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天上人間--【小白船】和【月光光】


雖然一向缺乏音樂細胞,但韓國童謠【小白船】,我一聽便記住了,因為此曲歌詞充滿意境,旋律又簡單,是我最心愛的歌曲之一。晴朗的晚上,抬頭若見一彎半月,浮在星空,【小白船】的旋律和歌詞就會在心底幽幽響起:

藍藍的天空銀河里 有只小白船
船上有棵桂花樹白兔在遊玩
槳兒槳兒看不見 船上也没帆
飄呀飄呀飄向西天

渡過那條銀河水走向雲彩國
 走過那個雲彩國再向哪兒去
在那遥遠的地方閃着金光
 晨星是燈塔照呀照得亮
 晨星是燈塔 照呀照得亮

在人類登陸月球之前,愛聽童話故事的我,已從媽媽口中,聽過月亮上吳剛伐桂,玉兔搗藥這些神話,加上我們中國有一籮筐的詩人,寫得出「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這些傳頌千古的月亮詩詞,故先入為主地認為【小白船】這首有關月亮的兒歌,當然是一首中國童謠囉。誰想這竟是韓國詩人兼作曲作詞家尹克榮(윤극영19031988) 九十多年前的創作。那麼美麗動人的兒歌,竟非出自我們這個根據月亮的陰晴圓缺而生活的「月之國」,真令我有點兒不爽。

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有一首由中國人作詞作曲,用廣東白話唱的,有關月亮的兒歌【月光光】,却異軍突起,在嶺南和海外傳唱得非常熱閙。我第一次在收音機聽到此曲,也是一聽便愛上:

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瞓落床。
聽朝阿媽要趕插秧咯,阿爺睇牛佢上山崗,啊……
蝦仔你快高長大咯,幫手阿爺去睇牛羊,啊……

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瞓落床。
聽朝阿爸要捕魚蝦咯,阿嫲織網要織到天光,啊……
蝦仔你快高長大咯,划艇撒網就更在行。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
五穀豐收堆滿倉囉,老老嫩嫩喜洋洋,啊……
蝦仔你快啲眯埋眼囉,一覺瞓到大天光,啊……

【小白船】和【月光光】的意境可說是南轅北轍。【小白船】的詞曲給人空靈、悠遠,帶着出塵的感覺。而【月光光】則充滿着人世間的熱鬧煙火氣,對生活有熱切的盼望,歌詞且有非常強烈的地方色彩。這首1958年面世的兒歌,据說是先有詞,然後據詞譜曲。詞、曲作者分別是潘琳*和喬飛(1925-2011)

我的孩子小時候也愛聽這兩首歌,只是昔日的「蝦仔們」現在已長大,且在那遙遠的山水間,忙於牧羊、捕魚,大概也早已忘記了兒時的【月光光】和【小白船】。而身為「阿媽」的,現在只好望月懐人,讓銀河中的【小白船】,載着她的思念和祝福,悠悠的航向那遥遠的山水之間。

*潘琳:出生年月不詳,由網上資料推算,她約生於三十年代初期。潘與喬飛當年共隸屬於華南歌舞團。

(所用照片攝取自網絡)














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蓮想


炎夏,拒絕外出,也不想做什麼,只想靜靜的坐着。只是腦中胡思亂想,心像平原走馬,闖南走北。我試着執住念頭,看能否理出個頭緒。「這夏天怎麽比東南亞還要熱。」,「Pokemo Go好似幾好玩喎。」,「晚餐做一個涼拌青瓜應該不錯。」,「橘子禪什麼意思?」,「最近記憶好像越來越差。」,「美東現在幾點鐘。。。」。

前念滅、後念生,生生滅滅,竟毫無主題邏輯可言。

佛問彌勒菩薩,一彈指有多少念頭?彌勒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怪不得我腦袋發熱,怎樣也無法安静下來。忽然想起打坐「數息」,或許能把心安下。

端坐,調整了呼吸,好不容易人放鬆了,心靜了下來,但依然浮想聯翩,忽想起小友最近由whatsapp傳來一段有關如何靜坐呼吸的文字,也許能解「數息」的枯燥。她說: “吸氣時,想像一朵大蓮花在眼前慢慢慢慢地開花,盛放後,就開始呼氣,蓮花凋謝時是一片一片花瓣落下的,所以呼氣時就想像它的花瓣逐片逐片地落下。 讀着那麼安靜美麗的文字,使人身心清涼。我一邊想像着蓮開蓮落,一邊慢慢深呼吸,空氣中彷彿有暗香浮動。

據小友說,這是一位對母親千依百順的好兒子,為哄他那耋耄之年的媽媽做腹式呼吸,而形象化地編出這蓮之聯想的。

好一幅母慈子孝的温馨畫面。。。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基督】的前世今生


氣温攝氏35度的7月天,83歲的殷神父,在冷氣開放的演講廳內,披着他那像羽絨似的厚外套 神情輕鬆的與來賓談笑風生。

演講開始,他拿着咪高峯,操着他那無瑕可擊,用字精準道地的廣東話,介绍他引以為榮的三十多年前與夏其龍神父合作,由『示』出版委員会出版,最近修訂並重新面世的【基督】 (Jesus the Christ) 一書。為了介紹此書的前世今生,他得由自己說起。

說他來港六十多年了。

六十年前,當時只有二十多歲的年輕意大利神父Giovanni Giampietro,向所屬的「宗座外方傳教會」申請到亞洲傳教。他原本最想去中國傳教,但那時,正值共和國草創,中外傳教士和神職人員正飽受壓迫驅逐。中國之路,似乎向這位年輕神父設置了路障。於是在申請外派的表格上,他只得填上日本和印度。誰知長上最终決定把他派到香港來。他說他當時其實有點失望,因為他從未聽過香港這名字,更不知道香港是什麼地方。但碍於神職人員必須服從長上的指引,只得起程前來。

到了香港,取名殷保德的Father Giovanni Giampietro,當然知道了香港是英國殖民地,但大部份香港居民,其實都來自中國!原來天主聽取了他的心禱,變個戲法,讓他不勝驚喜地「跌進」了這個最接近中國的小島。

只是,中國雖近,却仍是咫尺天涯。。。

但殷神父想向中國人傳教的心願,却從未稍息,所以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中國實行開放政策,殷神父便忙不迭夥同夏神父編寫【基督】一書,希望利用此書,把耶穌基督介紹給他心心念念的中國人。

成書之前,他這樣形容自己與夏神父的分工:他說他像買手,把可以找到的有關材料,千方百計,上窮碧落下黃泉地盡量搜羅挖掘。而夏神父則像大廚,把面前的材料去蕪存菁,用大量歷史材料,把耶穌的生平,教會發展,基督徒的生活,細緻配搭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由是把一個立體的耶穌基督,活靈活現的呈現給讀者

書裡開宗明義說:「為瞭解你自己,你要認識你的時代,你的地方」;「為瞭解耶穌,我們给你介紹一些年份、日期,一條河一個湖一座城。(1) 除了文字,書中還附上許多難得一見的照片。我隨手翻書,聖經中耳熟能詳的約旦河,加里肋亞湖,耶路撒冷城,透過照片和文字,忽然都變得實實在在。我彷彿親眼目睹這位木匠之子,在這河邊湖邊的生活,也認識了衪的朋友、追隨者和各色人等,更看着衪怎樣開展傳教之路。

由於此書針對的讀者群,原是對耶穌基督一無所知的中國大陸人仕,所以書寫的切入點便由耶穌人性的一面導入,而不是由介紹耶穌的天主性、天主三位一體的奧秘開展,為此,三十多年前,此書初版,聽曾在教區引發過爭論,甚至連羅馬教廷也表示了關注。殷神父說,為此,他失眠了好幾個晚上呢。

向中國福傳是殷神父六十年前的初心,等待了三十年,才等到一個向中國傳教的機會,却引起這許多風波,事隔第二個三十年,當年的事,今日說來,殷神父仍彷似歷歷在目。

這書終於再次重印面世。殷神父「肉緊」之情可想而知。以前,殷神父愛教訓我們,别老把「我」字掛在口邊,但為了這本書,他也忍不住要真情剖白了!

讀【基督】一書,我覺得最好把【聖經】放在旁邊,尤其是新約部份,因為兩者對照着來讀,將對耶穌的了解更全面。【基督】提供了耶穌時代的生活、文化、社會、法律、經濟等背景,而【聖經】記載的是衪的言行,兩者合在一起讀,感覺很接地氣,很有生活味。比單讀【聖經】全面多了。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西出陽關無故人---失智歲月


自「登陸」後,為了測試自己的記憶力,會不時自覺地自我考核,例如試着回想某些重要事件的過程和時、地、人。又刻意強記一些短詩短句,若干日子後,再試着提取腦中的記憶。最近,漸覺有些事,有些字,有些年份和日期,在搜索它們的時候,竟有點像夜間在海上行走的小舟,時隱時現,時明時滅,有時還完全隱沒於茫茫腦海,久尋不獲,心中悚然而驚。

讀安老事務委員會及林翠華醫生2005年的研究(註一)顯示,當年70歲以上在社區生活的長者,每10人就有1人患有認知障礙症,85歲以上的長者更有32%患上此症。雖然我離七老八十,還有一點距離,但未雨綢繆,是時候多點認識這個可能影響我晚年生活的病症。

最近在看【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失智歲月】(註二),作者是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的陳亮恭主任和劉建良主治醫師。

西出陽關。無故人?

故人,是我珍藏在心中的活記憶體,見証着彼此間某個階段的共同經歷和感受,若失去了記憶,忘記了故人,我的人生豈非變成一本抹去了圖像和文字的空白天書?

認知障礙症最使人驚心的是,人會慢慢失去記憶,熟悉的人漸變成陌路,最後連自己也認不出了。從此,西出陽關,真的再無故人!最不堪的是,到了認知障礙症後期,還會使人失去自理能力,連飲食排泄都要別人照顧。

書中說,認知障礙症「大多是在65歲以後發生,如果沒有接受治療,每年將會以穩定的速度,持續認知功能快速的下降。」我急忙翻看如何測試初期病徵。書中有一「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詢問以下這些問題:

判斷力有否改變
對活動和嗜好興趣有否降低
有否重複相同問題故事和陳述
有否困難學習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噐具
有否忘記正確年
處理財務有否困難
記住約會時間有困難嗎
持續的思考和記憶有否困難

我連忙逐條問題自問自答,幸而大部份答案仍然是沒有

還有一點値得安慰的是,認知障礙症還是有方法可以延緩的,書中說:「保持學習新事物的想法與動力,便是很好的自我訓練」,學習新事物可以活化腦部功能,延緩病情,其中最關鍵的大概是一個「新」字,因為一些早已熟習的舊知識舊技能,無需思考,進行時像呼吸一樣,自然不及重新學一門新外語、新遊戲對腦部做成的剌激來得大。

書中還提議老人們不要想着「享清福」,期望孝子賢孫、老伴家傭圍在身旁團團轉,因為養成「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話,則只會使人越發退化,不單腦袋,連身體機能也可能日漸衰頹。所以老人該多動腦動手,盡力靠己力處理事情,切勿萬事要別人代勞!

我希望老來,無論走到那裡,出不出陽關,都仍有熟悉的友人攜手同行,而在心中,願故人笑顏常存。

老友們,都動起來吧!


註一:【延智。愛同行--早期認知障礙症服務實戰分享集】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2015

註二:【 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歲月】大塊文化2011

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太陽伯伯你去咗邊


一陣強烈的陽光,由窗簾的隙間直射進來,把我照醒了。我張眼一看,却發覺睡房陰陰沉沉的,那來陽光,轉眼看床畔的小時鐘,原來六點還不到,這才猛然省覺,原來我夢見陽光了!

真的,自踏入三月,不是陰,就是微雨,要不,就是輕霧瀰漫,等來等去,太陽伯伯就是不肯露面,偶然大駕光臨,也是稍縱即逝,我這個「哈日族」,終日抬頭盼望,可是終歸失望,日有所思,念頭竟化作夢中耀眼的陽光了,我這才知道,我有多想念太陽伯伯。。。

兒子小時候,最愛唱的一首兒歌是【太陽伯伯你去邊】,清脆響亮的童音,唱開了漫天的陰雨輕霧,為我的心帶來朗朗晴空。重温一次歌詞,不知能否帶來陽光的温暖和明亮?

太陽伯伯,你去邊?你去邊?
啲快啲出嚟,快啲快啲出嚟,
照着你,照着我。


退休生活(九十九)


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猴年


猴年開局不順。

立春後不久,與港人関係密切的台灣發生大地震,死亡人數過百。

承接去年年底的經濟不景,環球股市、大陸及香港股市均如江河日下。酒樓、商場、大街小巷,不知怎的,就是覺着冷清。

久未解決的政治問題,依然糾結在港人心底。老練的港人看似非常「篤定」,但其實都心事重重,情緒低落。正月初一,夜旺角人頭湧湧,不知中間發生了什麼事,警民之間忽起衝突,瞬間,磚頭和卡板亂飛,街頭巷尾,無數垃圾桶不知燃燒着什麼,只見火光熊熊,混亂中,槍聲響起,旺角街頭,瞬間化作游擊戰場。一向强調和平示威的港人,面對初一夜,初二凌晨的衝突,一時都看傻了眼。

然後是自身,一如既往,大年初二,往太平山頂「行大運」,電光火石間,不知如何在春風拂面的盧吉道跌了一跤,中了「頭獎」。新春大吉,入急症室,不落麻藥下,縫了一針。

諸般紛擾,此伏彼起,低頭細想,心中漸覺澄明:開局不順,實是好事。任何事,都不會無缘無故地發生,這中間自有值得反省之處。之所以在年頭發生,其實是及時的儆醒,使人戒慎戒懼,避免重蹈覆轍。至於我自己,學到的是以後行路,不要頭眈天,但要眼望地,一步一個脚印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