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寫意崑劇


與友往觀崑曲經典折子戲,見文化中心大劇院座無虛設。

一向看這類經典戲曲,從後座望向舞台,眼光所經之處,都是花髮滿頭的後腦。但當日所見,却是不乏青絲烏髮,間中還雜有各色異國觀眾,可見崑典在過去幾年,由白先勇等有心人的努力改良、推廣,終於有了成效。

發源於蘇州崑山的崑曲,盛名遠播,被稱為「諸劇之母」、「百戲之祖」,十年前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口述非實體人文遺產。

像中國文人畫一樣,這場表演的舞台充滿寫意風格。空落落的舞台,安放着一桌兩椅。背景是帶着絲光的布幕,中央部份,綉上一小叢蘭葉蘭花,豆青色的地毯,對應着蘭葉蘭花的淡淡綠意,真是清簡空靈至極緻。

觀眾如我,尋求的只是兩、三小時的感官和心靈的亨受,說得雖簡單,但要達到目的,却是演員的演技,配合音樂和故事內容,才能致之。

外行人如我,靠着字幕看故事,加上演員的唱、做、唸、舞(武) 的確時有觸動之處。但我相信,最能觸動人的,也許就是同理心了。當日的折子戲中,最觸動我的有長生殿的絮閣和還金鐲的哭魁。

前者演楊玉環撤潑,跑到唐明皇與梅妃叙舊的絮閣「踢竇」,那酸風醋雨,又愛又恨,又嚇又哄的表演,道盡了小女人要獨佔愛人的心態。雖然覺得唐明皇身為一國之君,竟與舊愛訴舊情,也得偷偷摸摸,有點匪夷所思,但旣是戲劇,自有一套自圓其說之邏輯。但嫉妒這情人之間的心理活動,却是共通的。

哭魁說的是有才華的書生王御赴京應考,因失考卷而落第。那失意的酸秀才困境重重,旣抱病又意難平。這些都是人生的五味架,大部份人都曾經嚐過,所以特別令人容易代入,使人鼻酸。

雖說內容令人理解,但一句五個字的歌詞,却唱足三分鐘,有時又真的使這個心急的觀眾不耐煩。但哀怨、悲涼、惆悵、纏綿這種種情緒,大概是需要時間慢慢展現,讓人緩緩品味的。

1 則留言:

  1.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任何民族之文化,均經長時間去蕪存菁發展而成。可惜近數十年來中國出現遭政府破壞而成文化斷層;長於香港之新一代只知接收外國文化之糟粕,無緣紹繼自家優良文化,故有模、宅男之輩,全無人生目標,更不知生存意義,遑論藝術、文化!金兔請試聽所謂港產流行曲,不論音色、旋律、歌詞,相信不過十分鐘,便知評之為下里巴人已是過份抬舉;而此類 “演唱會”之 “聽眾”之尖叫聲、吹哨子聲.......亦與 ‘歌手’同級別,試想昆劇如何有立足之地?更無論普及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