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文學。台北



去過台北多次,那感覺就像熟悉的朋友那樣,親切,但缺乏驚喜。可是一個名字,却無意間勾起多少過去的老好日子。

假日赴台,酒店緊張,為多留一天,得相煩老友代訂相熟酒店。老友訂的酒店,竟就坐落在我曾讀過的文學作品的地標內。

那日走在羅斯福路上,許是我們看來像老台北,竟有人趨前問道於盲,想知道温州街是否就在附近,我一怔,温州街這名字何其熟悉。雖告訴問路人,台北其實也是我的陌地生,我也不知道温州街在那兒。但溫州街這地方,在腦海中,却彷彿是熟知的:那應該是當年隨隊赴台的軍人眷屬所居住的地方,那時稱 眷村。眷村內應該都是平房,當年住在村內的孩子都愛到屋外玩耍,因而發展了很多悲歡離合的故事。大概是其中一些曾經住在那裏的孩子,長大後成了作家,把當年眷村生活串成了文學作品,而讓我無意讀到了。

70年代,不知什麽原因,台灣的文學作品幾乎是我課餘唯一的讀物,名作家如于梨華、聶華苓、白先勇、隱地、瓊瑶、吉錚等作品都多多少少讀了一點。也讀了很多李敖與台大教授論戰的文字,當年李敖的那句 覇着毛坑不拉屎,使我錯愕,也使我對台灣越發感興趣。

温州街三字,該是在那囫圇吞棗般刨小說、觀論戰年代讀過的街道名稱。

那時,我與台灣還未結緣,更未踏足過台灣,但因着這些台灣作家的作品和文章,我竟對台灣、台大,尤其台北的居住環境、生活和小食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像:我知道台灣受盡壞天氣的蹂躪,颱風後水浸街,污黑的水浸滿大街小巷。也知道大學生們如何談戀愛,如何雙雙傍着脚踏車,春風滿面的走在台大附近的羅斯福路。更記得書中描述夜市中的牛肉麵、愛玉冰、蚵仔煎等小吃是如何美味。。。至於到底是誰寫了什麽,故事情節怎樣,早忘得一乾二淨,唯一留下的,便是文學中的台灣剪影和那平易近人的氛圍。

因着陌生人的一問,往日讀過的文字忽然復活,次日在街上漫遊時,就有意無意的留意街道名稱。結果在酒店附近,找到了温州街:街道窄窄的,進出口不怎樣起眼,房子好像還是矮矮的。我思量着是否該進去看看,讓四十年前的記憶,與今日的真實場景來一個喜相逢,但最後還是決定不進去探過究竟,因為實在不想破壞了想像。

温州街的前世今生,是這次台北之行的驚喜之一。


6 則留言:

  1. 金兔不進去探過究竟是對的。很多的回憶,還是讓她永遠美好吧!不過經妳說了後,我卻很想去仔細看一看溫州街,但不會告訴你,好嗎?

    回覆刪除
  2. 哈,想不到原來Jinna也未去過温州街!我回港後,上網搜尋了一下,那裏原來有很棒的咖啡店和小食店,看來還蠻有特色的。

    Jinna快去看,回來要告訴我的。我會把腦袋儲物櫃分格,把温州街前世封藏,然後帶着期望,看温州街的今生,是否有更多美麗的故事。

    回覆刪除
  3. 我都記得七十年代就是讀台灣作家的書,最近讀了陈若曦七十自述,提到他們作家都認識,很多是台大外文系的,在外國也互相幫忙, 讀著讀著也在懷念以前的日子.

    回覆刪除
  4. 陳若曦,我怎會漏了她呢!她那本尹縣長,那時真是人手一本!

    親愛向Bear Bear,原來我們都是讓台灣文學作品餵養過的。

    我們香港,近年本土意識較前強烈,也有一些作家在寫本地、本城。較著名的有剛去世不久的也斯,你也許會有興趣一讀。

    回覆刪除
  5. 也斯是我哥哥的老友,我也有幸多次和他同桌吃飯。溫文爾雅的也斯,侍母至孝。

    回覆刪除
  6. 親愛的莊主:也斯辭世,至為可惜。我只知他文章了得,却不知他還是一個 "孝順仔"。益發覺得他難得!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