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記憶寶庫:台灣VS 香港


老友Jinna whatsapp傳來一則短訊,說是中國時報徵文,叫我趕快去投稿。Jinna最愛開我玩笑,她大概不知道我雖是香港人,卻最愛讀台灣文學,在我眼中,台灣的文化水平和文學創作,在兩岸三地和其他華人社團中,水準之高,首屈一指,我那三脚貓式的文字,怎能跟台灣人相比,這老友直情是在尋我開心!

但好奇心還是讓我按捺不住,想看看中國時報在徵那一類的文稿。這才發覺,原來中時徵文,其實是台灣文化部推出的一個國民記憶庫」在中時刋登的徵文廣告。

兩年前,文化部開始收集台灣人的故事,然後放上國民記憶庫。是以這記憶庫收藏的是台灣人「個人的記憶,也是微觀的臺灣。」換言之,就是台灣文化部在收集民眾的歷史和回憶。

我們常常說,中國歷史,從來都只是帝王將相的歷史,是成王敗寇,當權者的歷史。但台灣文化部這次的創舉,蒐集的可以說是台灣人民的歷史。他們所蒐集的故事,由澎湖海女、公車車掌、新移民老兵榮民的故事,都兼收並蓄。然後把所有收集到的故事,放上國民記憶庫裏。

記億庫裏珍藏的,是利用錄音錄影製成的錄像。錄像製作可以由敍述者的兒孫或朋友利用手機錄製,然後上載記憶庫,也可以到文化部設於各地的故事蒐錄站去錄製。有些偏遠地區,文化部還設有故事行動列車,甚或到府進行錄影服務。這真是一次規模龎大的蒐錄行動,讓每一個有故事要說的台灣人,都有機會說出自己與社會國家的記憶。

計劃推出了兩年,據說已蒐錄超過八千則故事。

但記憶庫裏有的只是錄音錄像,文化部現在要做的,就是徵求寫手,把故事庫裡的故事,寫成散文,然後投稿參加徵文比賽。這些文章可以使臺灣人民的生命故事以不同面貌呈現」。。。「讓很多曾經被壓抑的小敘述被傾聽、被發現,臺灣人更認識彼此,社會開始有真實的凝聚。」(龍應台語)

寫到這裏,我這個香港人,自然就會想到,這麼有意義的事,香港不是也該做嗎?

臺灣的面積和人口都超過香港,他們尚且能克服種種地理和文化障礙,收集民眾的故事,小小香港,不是更容易做到嗎?香港自1842年割讓予英國直至回歸祖國,這百多年間,自有很多可歌可泣,起落跌宕的故事值得留下來吧。我知道香港也有很多有心人,早己開始從事香港史的研究和書寫,也有人從事口述歷史的工作,但由於力量分散,亦缺乏全盤統籌,未免掛一漏萬!台灣這一招在民間蒐集本土故事,製作錄像,寫成文章,真真值得香港借鏡。

然後我又想,老友Jinna,在台灣數十載,打出了一片天,也走過了無數難忘的歲月,她才真真有資格在台灣故事庫內,留下她那閃爍的創業故事。然後再執筆為文,參加徵文。Jinna, 你怎說?

台灣故事島: http://storytaiwan.tw/wri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